文化推動中國鞋業品牌的國際化路線
中國制造企業經常被告知,要提高利潤率的方法之一便是發展自主品牌和加強對產品設計的投入。但此類建議往往未提及如何實現這一重大飛躍有效的具體做法。
在近日于香港召開的某設計會議上,一些專家們向有興趣發展自主品牌和自主研發的企業提供了一條看起來與直觀感受相反的建議:即便中國企業要進軍世界市場,也不要忘了從本國文化中尋求靈感。
他們說道,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以“世界工廠”而聞名,一直以來都是承接諾基亞和蘋果公司這類跨國企業的生產訂單,導致中國企業對本國文化的影響力重視不夠。
在6月22日在香港召開的亞洲與中國設計大會上發言的品牌管理專家Peter Heskett建議道,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許多時候,“中國制造”對消費者來說仍等同于低質量,至少在西方市場是這樣。
他說道,比如他擁有的總部設于紐約的跨國廣告公司JWT對美國和英國消費者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產品質量、道德行為和環境責任感等消費者認知方面,中國企業都處于或接近最底層。
Heskett說,此外,在調查中有半數以上的消費者認為,在店里看到中國品牌時他們基本上不會購買。
他說:“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購買意愿并不強烈…這顯然是個挑戰。”
但在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本次會議上,他和其他演講嘉賓都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不要隱藏中國自身的文化元素,而要積極挖掘其中的吸引人之處。比如說,該調查發現,西方消費者對中國的中藥或武術等傳統精髓都十分感興趣。
J. Walter Thompson Singapore Pte. Ltd.公司的東南亞策劃總監Heskett認為,對于大眾市場消費品來說,應以積極的態度來處理質量問題。Heskett建議中國企業把品牌發展重點放在印度、東南亞和中國市場。
他提到了中國知名鞋類品牌李寧在美國播放的一段宣傳廣告,在廣告里,一名中國的年輕人攜帶李寧牌鞋子入境,但遭到了幾位滑稽而又霸道的美國海關檢查人員的扣留。
起先,檢查人員對李寧鞋大肆嘲笑了一番,但隨后他們穿上球鞋在籃球場上親身試驗了彈跳性能后對李寧鞋贊不絕口,言下之意也就是說足夠有資格進入美國市場了。
同時,他還提到了新澤西的鞋類品牌Ospop,該品牌對一度在中國廣受歡迎的“解放牌”帆布鞋進行改良后以較高的標價在西方國家出售。
Ospop使用以紅圈圍繞的漢字“工”作為企業標識之一,充分展現其中國元素。該公司在其網站上醒目的位置寫著,“為自己的鞋子是中國制造而感到驕傲”,而且“勤勞樂觀的中國人為自己及未來的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機會。”
Ospop是One Small Point of Pride的首字母縮寫,該品牌還制作了一系列展示其制鞋工廠及制鞋方式的宣傳視頻,同時詳細介紹了該品牌對社區教育做出的貢獻。
在廣東出生并赴美留學的工業設計師陳秉鵬說,中國設計師總是喜歡效仿西方國家現成的范本,“對自己缺乏信任和信心。”
他說,中國企業應當重視本國的文化遺產,從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尋找可以在世界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元素。他是在業內知名的紐約Ecco Design公司的負責人。
他說:“中國企業有必要培養自己的個性,為什么總要效仿別人呢?任何人都可以基于模仿來推出一些以他國文化為元素的產品,但真正的精髓是模仿不來的。在看得見的表面之下,其實更多的要靠文化和思維來支撐。”
此外他說道,許多亞洲企業對消費者對其產品的用途缺乏了解,因此無法在創新上做到一鳴驚人,他說:“這是大部分亞洲企業亟待改進的重要問題。”
另一位對中國企業的品牌發展頗有研究的專家發言說,中國企業正在大踏步前進。
來自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教授Jan Stael von Holstein說,例如,總部位于山東青島的電器生產商海爾集團現已在美國的微波爐市場占據了約15%的份額,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據咨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Ltd.公司的統計數字顯示,在大型家電生產企業中,海爾在世界市場上所占的市場份額在過去兩年都位居第一,2010年的市場占比為6.1%。
他說,此外,其他的中國企業,比如汽車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2010年收購瑞典沃爾沃公司,也預示著新機遇的來臨,只要吉利能做到贏得全球消費者的信任。
他說,中國蓬勃發展的汽車產業,加上中國政府大力開發電動車等新技術以彌補本國石油生產不足的缺陷,這都將為創新注入推動力。{page_break}
von Holstein說:“沒有理由中國在10年后還拿不出最令人驚嘆的汽車設計。中國人需要的是基于不同能源需求的不同的汽車 … 這只是為中國企業進軍世界、影響世界提供了一個范例而已。”
不過,他和其他發言者也指出了阻礙中國企業創新和品牌發展的諸多問題。
Von Holstein援引中國本地報紙的報道說道,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猖獗打擊了創新的積極性,尤其是在工業品方面。他引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稱,據估計,在中國注冊的16000種品牌中,只有10%的品牌是盈利的,他說道,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力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另一位發言者認為,中國的制造企業缺乏吸引世界市場消費者的一些軟性技能。
英國設計師Michael Young在2006年來到香港成立了一家工業設計工作室,專為中國制造企業提供服務,他說,這些企業愿意花錢購買先進的制造技術。
他說,但這些企業卻不知道怎樣與歐洲等發達市場上的客戶打交道,而且在如何利用媒體力量宣傳自己的產品上毫無頭緒。所以Young的工作就是為這些企業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von Holstein說,某些軟性技能的缺乏可以從全球品牌的排名上看出來。雖然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尚沒有一家中國企業在品牌價值上躋身全球前十位。
他說,即使像李寧這類國內的大品牌似乎也對本國文化缺乏信任。他在會上展示了一張在北京彼此相鄰的兩家李寧專賣店和耐克專賣店的圖片,從中可以看出李寧的品牌標識與耐克的標識十分相似。
他說:“李寧并未真正塑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國品牌。它看起來仍像是在抄襲耐克,盡管在品牌標識上稍做了改動。李寧并未將漢字元素添加到自己的標識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