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企“產業空心化”嚴重 鞋企轉型并非要轉行
9月20日,浙江溫州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眼鏡大王”)被傳離境出走,雖然最終被證實是跟一位在美國的大客戶索要貨款。但連鎖反應由此拉開,就在胡福林出走的第二天,溫州又有9名知名企業主不約而同“跑路”。
從表面看,民間借貸所造成的資金鏈條斷裂是其中的直接原因,但是大規模的民間借貸背后,暗藏的則是民企“產業空心化”的擔憂。
對話
主業畢竟是“親兒子”
尋求轉型并非要轉行
記者:大家知道,溫州民企的“空心化”現象已經很普遍,很多企業的制造工廠已經只剩下吸納資本用于投機的功能,怎么看這一現象呢?
蔡金垵: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好不容易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對自己的主業有特殊的感情,就好像對待自己“親兒子”一般,一心想著讓他茁壯成長。非主業的投資,雖然可能帶來更豐厚的利潤,但是它始終像是“干兒子”一樣,再怎么能干,再怎么孝順,總不如親生的小兒子親。在地位上,主業仍然是民營企業的根基。
尋求轉型并非要轉行
記者:目前,有的民企出現了投資結構“三三制”的現象,即實業投資占三分之一,房地產、股票證券等各占三分之一,如何看這種現象?
曾新權:據我了解,溫州的很多鞋企目前還停留在價格競爭上,也就是產業鏈的最下游。在價格上面,他們像擠牙膏一樣擠利潤。這些企業在主業上看不到上升空間,就不得不尋求其他投資領域的突圍。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深耕細作,無法像泉州的企業一樣,經過多年努力,不斷向產業鏈的研發、品牌、設計等環節要效益。
記者:如此說來,重視品牌建設,實際上是為制造業創造一個持續發展的動力,也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利潤,從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量資本逃離實業的現象。
蔡金垵:沒錯,從我們自身的體會來看,民營企業要時刻不忘品牌建設和品牌價值的提升,要研究如何掌握核心技術,占領產業鏈條制高點,而不是盲目地“轉行”,因為投資其他行業,風險始終如影隨形,而將制造業做高端了,利潤可能比房地產更好。
爭鋒
“多元化”?“空心化”?
記者:在溫州,具有一定實力的鞋服等制造業企業幾乎都涉足房地產,制造業“混搭”房地產業已成為新的“溫州模式”。那么,一部分制造企業進行商業投資,是否就意味著制造業“空心化”,抑或只是企業想從某些方面獲得更多利潤,而做出的一定幅度的經營調整?
蔡金垵:鞋服等制造業進軍房地產看似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但在目前制造業艱難、房地產利潤高的情況下,企業這樣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住自身實力。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投資的多元化本身也是戰略需要。但是企業的投資要有主次之分,在很多情況下,投資于其他業務所創造的現金流還可以很好地服務主營業務的需求,通過暫時的“借力”來“反哺”制造業,讓企業有更多資金實力來提升技術、設備及研發能力,這對整個行業發展是有利的。
記者:泉州的制造業在經歷資本積累的歷程之后,也在嘗試多層次、多維度的投資組合拳。很多人擔心,民營企業在房地產行業里嘗到甜頭后,就難以抽身,把房地產當成主業,而拋棄自身的制造業優勢,從而由“多元化”變成了“空心化”,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孫銳:這樣的斷言為時過早,泉州制造業企業還沒有走到“空心化”與“多元化”的拐角。對于那些徘徊在“空心化”邊緣的制造業企業,我們要鼓勵其參與創新型和新興產業集群。
舉例而言,泉州制鞋業花了二十年時間成就了運動鞋行業中的安踏、特步,那么,誰會成為戶外鞋、沙灘鞋行業中的安踏、特步?鼓勵徘徊在“空心化”邊緣的鞋企參與競爭,逐步實現“功能升級”,最終從產業鏈的低附加值環節向高附加值環節演進,換取企業的利潤回報和生存空間,這對企業的吸引力應該是大大高于投向“空心化”陣營的。{page_break}
我們需要堅守
溫州問題表象是高利貸,實質則是產業空心化。
由于人工、資金、原料、環保成本上升和利潤減少,中小企業難做、實體經濟難為,很多企業把注意力放到泡沫性的投資,大量的企業家開始“不務正業”。
其實,實業才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石。美國正是因為資本的力量無限膨大,使實體經濟在資本運行過程中形成泡沫。日本的經濟模式也是如此,過分依賴海外,導致產業空心化。德國模式則不一樣,德國曾花20年時間扶持制造業中的中小企業,中國臺灣在制造業發展到相當高的水準后,也將資金投入了長期發展,比如農業,使得農業躋身世界前列。
現在很多企業抱怨實業利潤低,實業缺少的不是利潤,而是企業在這個行業的專注度。
世界上最強的電子企業之一富士康,它只是個代工企業,但是它掌握了平板電腦的核心技術,現在不僅是蘋果公司要看它臉色,所有制作平板電腦的企業都要從富士康引進技術。
德國的一些餐具,幾千元一套;意大利的皮鞋上萬元一雙……做得好,照樣有人買。
可見,提升實體經濟的利潤大有可為,關鍵在于企業家能否將主要精力放在技術變革、產品創新上來,能否專注自己所作的行業,做精做強。
重慶有一家企業,叫譚木匠,是專門做梳子的。當公司在香港上市之后,有人問手握大筆資金的公司創始人譚傳華,為何不炒地皮不炒股?他說:“我就想把梳子做好,做全球的‘一把梳子’就夠了。”
這就是做企業和企業家需要的堅守精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