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營銷助推中國運動鞋企發展
在本屆歐洲杯期間,僅中國就有超過15億人次觀看賽事,消費市場超過300億元。在這場數億人的狂歡中難覓中國企業的影子,而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球場上的“中國英利”廣告牌著實讓國人興奮了一把。
同樣是世界頂級足球賽事,中國企業為何厚此薄彼呢?運動品牌又該如何選擇?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的國內企業而言,在歐洲市場的業務并沒有太大影響的情況下,選擇花費巨資贊助歐洲杯將注定是個賠本的買賣。畢竟,歐洲杯只是一個區域性的比賽,中國的足球觀眾也遠比奧運會觀眾少,甚至有姚明參賽的NBA和有李娜參賽的法網吸引的電視觀眾數量,也不遜于歐洲杯。
另外,從投入產出比來看,國內的企業更愿意贊助世乒賽而不是歐洲杯,同樣,贊助羽毛球、體操、跳水等中國傳統優勢體育項目的國產品牌很多,也是同樣的考慮。當然,最關鍵的是歐洲杯這些國際性賽事不僅不便宜,后期的營銷預算更是超出許多企業的承受范圍,賽事期間投電視及戶外大牌廣告、召開新聞發布會等營銷費用不會比贊助費少。
相比歐洲杯,消費者更容易在奧運賽場上看到諸多國內企業的影子:恒源祥贊助了中國奧運代表團的禮服;安踏成為了中國奧委會最高級別的“戰略合作伙伴”;李寧贊助了中國體操隊、射擊隊、跳水隊、乒乓球隊和羽毛球隊;匹克與新西蘭、斯洛文尼亞、阿爾及利亞、黎巴嫩、伊拉克、約旦以及塞浦路斯7支奧運代表團簽約;361°除了常規贊助國家曲棍球隊、國家現代五項隊、國家自行車隊等6支中國國家隊和簽約體育明星外,還贊助了朝鮮、白俄羅斯、拉脫維亞、克羅地亞、馬爾代夫的奧委會,并為中央電視臺奧運報道團提供全套的報道裝備……
中國企業對歐洲杯的冷與對奧運會的熱,反應出在大型體育盛事面前,中國企業的營銷行為更加理性。盲目地一擲千金做廣告的時代已經過去,基于企業自身狀況做出更有針對性的選擇,這是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中國企業的一個注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