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公司如何“療傷”?
一家企業若群龍無首,必未抗敵先內亂;若亂象叢生,必先治內后敵外。昔日的國內體育用品老大李寧就正處于后一階段。
只是,內傷未愈,它又雪上加霜。
甫一宣布董事兼首席財務官鐘奕祺辭任,周三李寧又放出將25.23%的股權出售給關聯企業非凡中國的重磅“炸彈”,引得資本市場一片嘩然,最終,此消息迎來了投資者的“用腳投票”,人們紛紛將之解讀為“李寧或是在變相減持李寧公司”。
正處于風雨飄搖時期的李寧,用的是大刀闊斧“療傷”的方式,這個方式充滿著問號——短期看不到成效,甚至還會引發陣痛,企業受不受得住?投資者等不等得起?
在營銷專家李志起看來,驚濤駭浪中做變革,成功了當然會受益,但沒有現成答案的“摸索”,必將伴隨著風險。
向上的“痛”
由于嚴重的庫存壓力以及持續的業績下滑,李寧公司“轉型90后”的品牌重塑被證明沒有成功。
但這也不意味著犯了錯。“李寧是國內體育用品企業中,最先意識到問題,最先想到要轉型的企業。”鞋服評論人士馬崗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事實上,這些問題,所有企業都存在,只是李寧最先觸碰到。當時李寧出現問題,安踏、特步等本土企業還聲稱自己沒有問題。
李寧主動謀求轉型沒有錯,錯的是轉型的方式過急方向有所偏差,以致當時絕大多數消費者都認為這是李寧已經拋棄“70后”、“80后”而“討好”“90后”。雖然時任公司CEO的張志勇曾出面澄清“‘90后’的概念本身是創意而非品牌定位”,但消費者并不買賬,失去原有客戶之后,新生代客戶也并沒有對李寧表現出特別的認可。
對過去的失誤,在李寧工作過七年、現任關鍵之道CEO的張慶概括為兩個字——“分散”。張慶對記者說,過去,不論是品牌還是資源的獲取都很分散,從品牌上看,從李寧到樂途,從艾高到新動等,分散了過多精力,這反映出李寧公司對市場環境以及企業前景過于樂觀的判斷。從戰術上看,是品牌重塑這種推廣行為的失誤,導致企業形象以及價值觀變模糊。
不過,今年以來,李寧改革的大方向已經逐漸明確,那就是回歸體育的本質。“不論是縮減開支,還是更換管理層,甚至是股權出售,都是企業對過去的修正,一種療傷行為。”張慶認為,“即使是改變的過程中,帶來了陣痛,那也是向上的痛。”
誰是“救場者”
張志勇是“轉型90后”品牌重塑的主導者,現在來看,這場重塑運動已經不為市場認可了。
對于CFO鐘奕祺及前CEO張志勇等核心管理者的辭任,公眾更多是秉懷贊同和對新鮮血液注入的期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對記者稱,鐘奕祺擔任CFO時,李寧正在進行品牌重塑計劃,面對市場對品牌重塑的質疑時,鐘奕祺一貫的觀點是體育用品行業在下滑,并不是李寧公司出現了問題。
鐘奕祺最近一次出現于投資者視野中,是在李寧公司8月份舉行的半年業績說明會上,他宣布,因為訂貨會的銷售情況不能預示未來的銷售情況,因此公司決定改變明年第二季訂貨會的銷售策略,從今起不再公布訂貨會的成交情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