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上漲迫使傳統制鞋業謀求新出路
“我們要通過對武侯區制鞋產業的提檔升級,與周邊市縣工業集中區實現協調聯動,從而推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在日前舉辦的中國女鞋之都發展論壇上,成都市武侯區副區長張吉廣告訴媒體,未來這里將升級為“武侯新城”。
作為年產1.5億雙鞋的武侯“中國女鞋之都”,十多年來定位為“東部及海外制鞋產業的承接地”,但如今,這里眾多的企業正往外走——到四川安岳縣、巴中市、沐川縣等地建立新的鞋業生產基地。
如同廣州服裝品牌借助彭麗媛“火”了一把,“女鞋之都”至今仍對2009年奧巴馬宣誓就職時其夫人腳穿成都女鞋而津津樂道。
實際上,奧巴馬夫人訂購的是美國品牌的鞋子,由成都企業代工生產。作為OEM(代工)承接地的女鞋之都,眾多的企業都是依靠海外訂單生存。在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成都女鞋近八成出口俄羅斯。隨著原材料(行情 專區)和人力成本的攀升,川鞋出口的成本優勢漸失。2009年6月,俄羅斯關閉阿斯泰市場,而這是絕大部分出口俄羅斯的成都女鞋貨源存放的根據地。
近幾年,美國和歐盟已取代俄羅斯市場,成為成都女鞋出口量最大的地區。“成都女鞋從俄羅斯鞋轉向歐美鞋,轉型為流水線生產的全球性工廠。目前川鞋對歐美出口的訂單比例從以前的10%提升到了40%左右。”女鞋之都負責人介紹說。
按照武侯區政府統計數據,2012年底,女鞋之都鞋企為550家,皮革、耗材等配套企業130余家,從業人員8萬余人,年產各類鞋子1.4億雙。
“但總體而言,我們的出口仍然處于下降態勢,至少跌了三成。”武侯區一家鞋廠老板告訴記者,一方面出口單價壓的太低,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歐美訂單也在銳減。數據顯示,2011年女鞋之都的總產值為132.68億元,但出口總額僅為2.23億美元。
{page_break}
制鞋企業面臨的壓力不僅如此。“工業用地的限制、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品牌打造的束縛與國際市場訂單的萎縮,這些因素迫使制鞋企業必須再次轉移、轉型。”四川省鞋業協會副秘書長馬運濤分析說。
重慶璧山縣——這個擁有1000余家鞋企的“西部鞋都”,一方面出現了與浙江、廣東鞋企一樣招工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因為各種成本上升,不得不考慮外遷的問題。“關鍵在于,政府也在對璧山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一位當地鞋企老板無奈的說,我們必須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10月28日,“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在璧山工業園區正式揭牌。按照規劃,該縣重點發展光電、高端智能裝備等新興產業推進產業集群,促進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變。數據顯示,2013年1-9月,該縣裝備制造業、醫藥食品業、電子信息業三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全縣總產值的70%,鞋業已然沒落。
雖然武侯區和璧山縣這兩個西部最大的制鞋基地以“產業升級”隱晦的替代了“趕”字,但對于那些丞待引入制鞋產業,發展縣域經濟的落后市縣而言,他們的歡迎之詞溢于言表。
2012年4月,由樂山天源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投資28億元、占地3280畝的樂山沐川鞋業工業園項目和依百蘭鞋業生產基地入住工業園項目在沐川縣舉行簽約儀式。依百蘭正是奧巴馬夫人腳上鞋子的代工企業,也是武侯鞋都最大的出口企業之一,為十多個品牌做OEM.
今年3月26日,2013巴中產業發展(鞋業)論壇在經濟開發區舉行,會議的主角就是達芙妮鞋業。作為革命老區的巴中市,經濟總量在四川各地市州的排名一直靠后,因此急需承接產業轉移。據悉,鞋業巨頭達芙妮(四川)制鞋產業園項目占地約1000畝,總投資5.2億元,建成后將擁有50條現代化生產線,年產鞋4000萬雙,可解決2.5萬人就業。
{page_break}
隨后,在今年9月,占地3000畝的渝成國際制鞋工業園區在資陽市安岳縣開工建設。該園區由武侯女鞋之都的美麗點鞋業等六家民營企業投資40億建設,首期就引入了70余家轉移企業,其中不乏從重慶璧山的鞋企。
“主要是區位和勞動力資源的考慮。安岳地處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地帶,距離成都、重慶這兩大傳統制鞋基地都很近,便于眾多鞋企實現戰略轉移。而成都、重慶都是西部兩大國際都會,鞋企落戶園區,不僅能方便地接受到兩大城市設計、研發、出口等配套服務和相關的潮流資訊,更兼顧這兩大消費市場。”園區董事長熊代宇說,尤其安岳縣160多萬勞動力資源,也為園區鞋企的發展提供長足的動力。
實際上,在四川還有溫江、崇州、眉山等地都在承接制鞋企業的轉移,但縣域發展的熱情又不得不面臨產業調整和升級的尷尬。
隨著成都提出“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戰略,原來成都鞋業“一都兩園”中的兩“園”——崇州、金堂等地也開始“騰籠換鳥”,向高端產業邁進,不再承接傳統的鞋業轉移發展。不僅如此,就連眉山市也因為劃入天府新區,有了新的產業定位和規劃,制鞋產業無法立項。
“現在川內就有多個縣域在承接制鞋產業,反而形成了散而亂,散而小的格局。”一位在武侯金花鎮三次搬家而大傷元氣的鞋企老板無奈地表示,如果配套產業跟不上,規模效應起不來,無法發揮產業的聚集效應,勢必會傷害整個西部的制鞋產業。
記者注意到,渝成國際制鞋產業園項目二、三期工程還要建設包括出口基地、品牌基地、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園,并規劃約450畝的商業用地,用于建設學校、酒店、醫院、寫字樓和商場等配套設施,全方位滿足從業人員購物、就醫、子女上學之所需,讓入駐企業在此安業興家。屆時安岳縣也將逐步形成一個“承接轉移、服務世界”的鞋業制造新興產業城市。
“關鍵就在于450畝的商業配套用地,實際就是小規模的產城一體,這就給園區投資方未來幾年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而不僅是從招商引資中與地方政府分成。”一位參加該園區開工儀式的建筑老板告訴記者。
這樣的模式也體現在巴中市的制鞋產業園區。達芙妮是投資建廠區,而巴中置信投資有限公司則負責經濟開發區的整體運營。該公司負責人在上述論壇上表示,“我們的核心業務就是——產城一體。實際上置信和達芙妮是站在了城和產的兩端,我們在做城,工業企業沒有投產還處于施工階段的時候,我們已經把未來城市的配套部分做好了。所以說,我們是從產與城的兩端往中間走,最終形成一個產城一體的城市生長模式。”
{page_break}
這一模式來源于其母公司成都置信運營武侯區女鞋之都的思路?,F在,成都置信與武侯區正攜手對女鞋之都進行產業升級,從而打造出一個武侯新城。按照新城的規劃,女鞋之都將形成武侯直銷鞋城、武侯皮革城、四川外銷鞋城“三城一體化”,打造為時尚商貿新中心。
“由此,這里將成為制鞋產業的研發、銷售、品牌、結算等為主的總部基地。”張吉廣副區長表示,通過產業升級和企業調遷,把女鞋之都打造為鞋業產業高端聚集區。
“我們要通過對武侯區制鞋產業的提檔升級,與周邊市縣工業集中區實現協調聯動,從而推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在日前舉辦的中國女鞋之都發展論壇上,成都市武侯區副區長張吉廣告訴《中國經營報》,未來這里將升級為“武侯新城”。
作為年產1.5億雙鞋的武侯“中國女鞋之都”,十多年來定位為“東部及海外制鞋產業的承接地”,但如今,這里眾多的企業正往外走——到四川安岳縣、巴中市、沐川縣等地建立新的鞋業生產基地。
“大城市愈發狹小的土地空間,日漸攀升的人力成本,勞動力供給緊張,迫使傳統制鞋業謀求新的出口。”在安岳縣正牽頭建設渝成國際制鞋產業園的成都美麗點鞋業公司董司長熊代宇表示,鞋業向外遷移,尋求轉型升級發展,成為大部分鞋企的共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