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貨”逆天充斥市場 品牌真有那么重要?
“原單”生意紅火
在很多改革開放之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記憶里,由于種種原因而出口轉內銷的“外貿產品”是品質生活的象征。傳統意義上的外貿“原單貨”是生產廠家從外國客商確定的“計劃報廢物資”中摳出來的產品,雖然未進入大牌的產品庫,但是品質與掛在大牌專賣店里的商品相差無幾。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的“原單”“尾單”貨品并沒那么簡單。
C家春款漁夫鞋、小香羊皮經典款包、大牌原單雨傘……在長春微信銷售商CC的朋友圈上,各種國際知名名牌服飾衣帽的“原單”應有盡有。商家稱進貨渠道硬,可以拿到專柜對比,質量不遜于正品。“剛上架一周就有40多張訂單了。”賣家說。
一款國內專柜近5000元的某大牌女鞋,在淘寶上全球購的代購價格為3500元左右,而CC家的價格僅為580元。雖然價格如此“過分”低廉,但經常購買所謂“原單”的市民張小可表示,類似的東西淘寶上只賣一兩百元。
在長春市前進大街某家較為大型的外貿店里,云集了ARMANI、LEE、BURBERRY等至少幾十個品牌的“外貿尾貨”。店內人來人往,非常熱鬧。一件LEE品牌的牛仔褲僅需198元,而看起來相似的款式在商場里至少要八九百元。
雖然一般的“原單貨”價格會比正牌低很多,但如此低廉的價格還是讓人心里打鼓。業內人士透露,如今市面上九成以上的“外貿原單”均不是正品。在調查中,記者試圖詢問一些商家其“外貿原單”“外貿尾單”商品的來源,但所有商家均三緘其口,只紛紛表示“肯定是外貿原單”,但是對商品渠道、品質保證、面料質量等含糊其辭。
消費者知假買假?
記者發現,不少消費者已養成了“知假買假”的習慣。與網上代購被動地買到假貨不同,不少消費者購買所謂的“原單”之前,知道這些并不是意義上的原單產品。“在我國市面上所售的外貿產品,打著‘尾單’‘原單’旗號,由小作坊生產出來的贗品,這一類目前最多。”中國服裝協會一位工作人員透露。
消費者李?克克(克克專賣店)擔骸懊蘋蹌目贍苣敲炊唷ァ駁ァ饕褪鍬蠣頻目釷健!閉廡霸ァ必推肪褪巧碳銥謚械摹癆貨”,即仿品。
大學生陳俏俏表示,世界一流設計師做出的產品款式時尚,受到大眾喜愛,然而名牌貨價格昂貴,讓平民百姓望而生畏,只能退而求此次來買“A貨”了。
在長春市桂林路的一些地攤上,一些仿照國外大牌產品的錢包、手提包等被碼放在攤床上等待出售,其中不乏一些“假到不能再假”的款式,但記者觀察發現,前來詢問購買者絡繹不絕。
據一些經常購買這類貨品的消費者透露,不少商家在出售這類商品時會明確告訴消費者,這并不是真正的大牌商品,而是來自廣州、沈陽等地的大型批發市場。
{page_break}
市場期待凈化
從前以質量取勝的外貿貨,如今更像在打一場品牌真假之戰,名牌LOGO的吸引力(吸引力專賣店)在不少消費者心中遠勝于材質、做工等因素,讓消費者紛紛掏腰包知假買假。而網絡與“原單店”的線上線下互動也讓烏煙瘴氣的“外貿貨”市場有些亂套。
消費問題專家、吉林大學教授金曉彤表示,在消費過程中,一些人之所以選擇所謂的“原單”產品,是一種既能滿足虛榮感又能省錢的“捷徑”,一些商家正是看到了部分消費者這種消費需求,才催生了“原單”產業的出現,這對于保護品牌形象和維護正常消費環境都是不利的。
一些消費者認為,要想根治這些仿冒的所謂“外貿貨”流行的市場弊病,必須要加強執法力度,一些人還建議應該為其立法。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志明認為,對于制造、銷售假貨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我國本來已經形成了一套很嚴格的法律法規體系,現在急需做的,是在現有框架內加強依法治理,對于造假、售假嚴厲查處,及時管理,才能有效凈化市場環境。
采訪中不少消費者呼吁,在微信營銷火熱的現今,治理朋友圈中售賣“A貨”的行為勢在必行。有些商家“殺熟”,正品和“A貨”混著賣,買家都是直接或間接的朋友,也不好撕破臉,維權面臨窘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