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款結構調整須適應消費需求變化
鑒于“產品為王”時代的特質,滿足場合需求將是未來鞋類產品結構調整的新趨向。西方人最早提出的服飾穿戴T.P.O原則,分別是英文 time(時間)、place(地點)、 occasion(場合)或objective (目的)的縮寫,這就是告訴人們在著裝時要考慮時間、地點、目的這三大要素。東方人把著裝與一個人的素養與內涵相聯系,視為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含物質和精神層面的追求,不同場合的著裝也體現了東方文化“一張一弛,張弛有度”的處世哲學。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攀升,身處時代跨越期、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年輕一代,對現代服飾、鞋類產品的消費需求,將會沿襲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軌跡。他們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畢竟我們已經接受并習慣了他們的服飾文化)。未來的消費需求可概括為三個層面:一是生理層面需求,它是以保護身體不受外界傷害為目的,進而追求舒適的基本訴求;二是心理層面需求,主要是追求自我、展現個性、體現品味,以自己認為合不合適為主要追求;三是社會層面需求,關鍵點是注重場合,符合國際禮儀(穿衣戴帽更多是為他人著想),追求展示文化內涵,豐富多種角色需求(套用一句廣告詞,“男人有很多面,今天你想秀哪一面?”)。
由此可見,未來鞋類產品將進一步細分,鞋子種類也更為豐富,會呈現立體交叉的狀態;滿足人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扮演不同角色的需求,將是今后鞋類產品演變的新趨向;高檔化,個性化定制服務將會順勢而起;大眾化品牌,除了要求“品質”的同時,將會更加側重于滿足產品的“品相”和“品位”訴求。對制鞋企業而言,可以客觀地去理解:“品質”依靠企業的標準化體系去支撐完成;“品相”依靠增強美學設計,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讓產品自己會說話;“品位”依靠文化、典故的植入,讓產品更具有藝術靈性,讓產品故事能滲透、可傳承。
傳統的制鞋業是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只是在不同時期要有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做法,傳統不是過時,而是因為產業太經典了,才成為傳統。由于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漸趨成熟、理性,對于大眾化、低價位的產品,要做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我們完全可以用產品的“品相”和“品位”去彌補。西班牙ZARA、Massimo Dutti等品牌的鞋類產品,近幾年在中國市場獲得巨大的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背后都有著強大的設計和研發團隊作支撐,一方面,產品價格與品質匹配,另一方面,產品有主題、有故事,“品相”、“品位”俱佳,以此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首先是自我思維模式的轉變,制鞋企業家要相信,一雙好鞋子,西方人能做,心靈手巧的東方人一定能做得更好。遵循科學規律,堅守“科技融合品質、藝術融合品相、文化融合品位”的升級信念,有文化、有品位、高附加值的鞋類產品也一定會順勢誕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