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擺脫“血汗工廠”之路
“血汗工廠”這四個字我們并不陌生,耐克公司曾一度備受“血汗工廠”指責的困擾。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耐克將大部分生產線移至勞動力相對低廉的發展中國家,而這些發展中國家因相關法律規定不健全,導致虐待勞工的新聞頻頻爆出,品牌形象嚴重受挫:多家主流媒體紛紛發表了關于“血汗工廠”的報道;在經歷了聲勢浩大的美國大學生抗議與勞工權利活動家聯名上訴后,耐克于1998年第二季度的銷售額銳減51%。
為了解決因血汗工廠形象帶來的品牌形象和顧客信任危機,耐克自1991年起逐步規范海外工廠勞工管理,提升工人最低工資水平,加強用工監管,確保工廠有清潔的空氣。
1991年,耐克為了規范其位于全球40多個國家的合約生產商的用工行為,發布了第一部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
1996年,耐克為了提升其員工的生活水平,設立了企業責任部(the Department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1997年,耐克委托民權領袖Andrew Young檢閱耐克的行為準則。檢閱報告大體上評價正面,然而許多民眾仍對耐克表示懷疑。
1998年,曾在微軟任職的Maria Eitel出任耐克企業責任部副部長,她帶領了一支由50名員工組成的團隊專門研究環保、社區發展和勞工關系問題。
1999年,耐克成立了員工與社區全球聯盟(the Global Alliance of Workers and Communities),以便幫助發展中國家中的生產線與服務供應鏈員工提升工作體驗與工作機會。該聯盟的合作方包括Gap、世界銀行、賓州州立大學與麥克阿瑟基金會。
2001年,耐克發布了第一份企業責任報告(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詳細闡明了公司在可持續發展、公共政策及設計創新等方面做出的進展與面臨的問題。
2002年,耐克啟動了管理審查項目,探查與記錄了公司合約生產商的管理措施與工作環境。在2002年到2004年之間,約600家工廠接受了審查。
2004年,Maria Eitel創立了耐克基金會,致力于減輕全球貧困問題。
2005年,耐克發布了一份長達108頁的報告,除了公布其全球范圍內所有合約生產商的名單之外,還闡述了這些工廠的工作環境、薪資狀況與用工不當問題。
2010年,耐克在其官網上發布了全球制造商地圖,公眾可通過點擊網頁上的地圖,了解到耐克所有的工廠與員工信息。
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耐克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血汗工廠的陰影,一舉成為最受歡迎的運動品牌。耐克旗下的耐克與喬丹占領了美國運動鞋品牌62%的市場份額,這一驚人的數字甚至是其競爭對手阿迪達斯、斯凱奇(Skechers)與亞瑟士(Asics)市場份額之和的四倍之余。在某雜志發布的“2015年最受人欽佩的公司”榜單中,耐克名列第13,是服裝類公司排名最高的。
但對耐克來說,血汗工廠的批評聲依舊存在。在耐克發布全球制造商地圖后一年,某媒體
披露了耐克子公司匡威在印尼的工廠涉嫌虐待、辱罵員工。在耐克的一份內部報告中顯示,在全球范圍內168家制造匡威鞋的工廠中,約有三分之二無法達到耐克合約生產商的行為準則標準,而其中更有12家工廠存在極其嚴重的問題,包括非法長時間工作與拒絕耐克監察員進入工廠視察。
即使如此,不可否認的是,耐克的行動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耐克承認它并非完美,尚有缺點。這反而讓消費者更能產生信賴感。”耐克品牌專家、南加州大學教授Jeetendr Sehdev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的采訪時表示。不僅如此,耐克強大的產品創新能力讓它在面對來自安德瑪(Under Armour)、新百倫(New Balance)、阿迪達斯和瑜伽品牌露露檸檬(Lululemon)等品牌的競爭顯得底氣十足。“耐克持續不斷開發的新產品讓品牌保持活力,讓消費者吊足胃口,所以所有年齡段的消費者都穿耐克。”Sehdev說。
而慢跑運動的持續升溫、千禧年一代對運動健身的注重及消費者對舒適休閑著裝的旺盛需求,對耐克稱霸運動鞋行業來說無一不是利好消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