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全國棉花使用率僅30% 紡企采購“降棉增化纖”
2015年6月以來,3128級地產棉價格約13000-13200元/噸,而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的價格則分別為7600元/噸、12500元/噸。
近日,中國棉紡織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2014年非棉纖維的使用率已達到65%。一些機構和外商更悲觀的認為,2015年1-5月全國棉花使用率僅30%,混紡紗、色紡紗、新型纖維紗等占紗線總產量的比例不斷上升。據調查,江浙、山東、河南、湖北等地棉紡織企業產品“分化”比較明顯,大中型紗廠主導產品是40支及以上支數普梳、精梳、緊密紡棉紗和新型纖維紗線,T/C、T/R等混紡紗則以32支以上為主;而中小棉紡廠主導產品則調整為T/C混紡、32S、40S普梳和精梳紗以及氣流紡紗,21S、16S等低支環錠紡紗幾乎停產,單純生產全棉紗的企業少之又少。
筆者認為,紡企采購“降棉增化纖”并非僅僅為了降低紡紗成本、降低庫存資金壓力這么簡單。2015年6月以來,3128級地產棉價格約13000-13200元/噸,而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的價格則分別為7600元/噸、12500元/噸,三者間的差價較3-5月份不斷縮小(3月份滌綸短纖同皮棉3128級的差價高達7000元/噸),用棉比例呈現低位回升態勢。
筆者了解,紡企降低配棉比例的原因主要如下:其一、微利或無利潤接單迫使棉紡織企業在配棉上“做手腳”;其二、大量進口紗沖擊下,國內紡企為了在國際市場上獲取訂單和減少惡性競爭,提高混紡紗是中小紡企的唯一途徑。
從調查來看,目前青島、廣州、寧波、張家港等港口進口混紡紗的比例非常低,且以T/C 65/35 21S、T/C 65/35 32S居多。印度某紗廠表示,由于生產工藝復雜、技術要求較高,高支、倒比例混紡紗報價甚至要高于國內中小紡紗廠,向中國出口幾乎沒有競爭力;低支混紡紗進口則成為印尼、越南等少數廠家的“天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