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最壞時刻已經過去 擁抱“互聯網+”再出發
李寧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現在李寧開始轉變,和小米合作,擁抱“互聯網+”,回歸原點再出發。
2015年8月8日,李寧公司迎來25周年司慶,并宣布品牌口號恢復為:“一切皆有可能”。李寧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口號不僅被廣為接受,而且也契合互聯網+下的時代精神。重啟“一切皆有可能”品牌口號,標志著李寧公司由體育裝備提供商向“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的戰略轉變。
最壞時刻已經過去
8月13日,李寧公司發布了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中期業績報告。報告期內,李寧公司收入同比上升16%至36.41億元;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大幅收窄近95%至2941萬元,而去年同期虧損高達5.86億元。李寧品牌創立人兼集團執行主席、代理行政總裁李寧先生在業績發布后表示,有信心2015年全年業績回到盈利軌道。
事實上,此前的李寧剛剛經歷過一場大起大落。借助奧運會的東風,2010年,李寧公司的年銷售額距離100億人民幣僅一步之遙。如日中天的李寧公司發布了新的商標(Logo)、品牌口號(slogan)和全新的“品牌重塑計劃”,目標是使得李寧品牌實現年輕化和國際化,并向中高端進發。
但是,從2011年開始,內外部多重因素交雜在一起,導致李寧公司開始出現大量的產品積壓,裁員、關店、虧損。李寧公司結束了高速增長,并陷入了發展下行的泥淖,不僅沒能如愿景那樣成為可以匹敵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國際巨頭的、來自中國的世界級運動品牌,連國內老大的位置都拱手讓了出去。
其中,戰略定位混亂一直是李寧的大問題。自1990年以來,李寧一會兒是國家隊運動服裝形象,一會兒是國際化浪潮,一會兒是時尚,一會兒又是90后,其品牌形象一直在變。從最初的“中國新一代的希望”到“把精彩留給自己”、“我運動我存在”、“運動之美世界共享”、“出色,源自本色”、“一切皆有可能”等,直到現在的“Make the change(讓改變發生)”,一個個創意的火花卻模糊了李寧品牌的定位及形象,令人霧里看花,難以尋找到一根貫穿始終的清晰主線。
定位戰略混亂直接導致了李寧業績的下滑。截至2014年,李寧公司已經連續3年虧損,累計虧損額高達31億元。
不過,現在李寧公司終于有了“好消息”,止損高達95%。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消費者運動需求增加、國家政策推動及冬奧會、籃球世界杯申辦成功的利好,國內運動品市場復蘇態勢比較樂觀,跑步、騎車等運動的興起,也將進一步刺激市場的回暖。李寧將迎來一個巨大的機遇期。
李寧擁抱“互聯網+”
“2015年李寧公司重新步入新一輪發展的元年,迎來品牌新生,重啟‘一切皆有可能’品牌口號標志著李寧公司由體育裝備提供商向‘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的戰略轉變。”李寧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負責人表示,基于新戰略,李寧公司將在產品、渠道、O2O模式、跨界合作、消費者互動方式上以及數字化生意平臺的構建上發力,打造一個數字化的生意平臺。
實際上,今年以來,在宣布轉型“互聯網+”之前,李寧就曾經在多個場合談及自己對“互聯網+”、大數據的理解,特別是李寧公司與互聯網結合的可能性。
今年7月,李寧公司攜手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在京正式發布兩款智能跑鞋。這兩款跑鞋都在鞋底加入芯片,將數據上傳到手環或智能手機,用戶可以獲得“專業指導”和“量體裁衣”的服務,對于李寧公司來說,則可以收集跑者數據,將用戶體驗后提供的數據準確分析及時反饋給研發團隊,這樣可以極大地提升產品研發的針對性,并借智能跑鞋發售之機,開啟了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的全新O2O售賣模式。
在這次智能跑鞋銷售中,李寧首次采用“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的O2O銷售模式,把電商融入公司的核心業務,大膽創新大膽構造新的產品、新的渠道以及運營的新方式,在現有的基礎上去創造一個基于互聯網效率、信息化效率新的“數字化“經營方式,并在這個經營方式里去創造出新的李寧體驗。7月20日起,消費者可在全國上千家李寧店鋪接受專業指導,體驗李寧智能跑鞋并下單購買,再由電商統一發貨配送。在天貓
首發之后,產品將采用李寧官方網站、李寧天貓旗艦店、李寧京東旗艦店和小米網同步發售的網絡銷售形式。
在消費者溝通互動方面,以“韋德中國行”的球鞋設計大賽及中國行套裝市售為例,網絡征集了球迷來自全球1000個精彩的設計投稿,并實現獲獎作品的全球發售,這場極具粉絲“互動性”的互聯網數字營銷,正是李寧“互聯網+”策略的完美落地。
對此,李寧表示:“整個行業必須突破同質化瓶頸,對此,我們找到了方向,這就是‘互聯網+’,它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產業不是被顛覆,而是全新升級。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市場變化很快,商品的生產、交易形式,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著巨大改變。‘互聯網+’概念的實質是資源的配置、供需關系、供給效率等的重構。”
回歸原點再出發
易觀國際集團董事長兼CEO于揚指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一般會經歷四個階段:一是營銷的互聯網化,在互聯網上進行更高效、更精準廣告宣傳;二是渠道的互聯網化,比如電商將零售渠道從線下移到線上;三是產品的互聯網化,比如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智能家居等;四則是當下正在進行的運營的互聯網化,使得企業全面轉向數字化和網絡化。他曾據此幫助上百家傳統企業做“互聯網+”改造。
對于李寧公司來說,在前3個層次上,都已經開始看到成果,而最高層次上的“運營互聯網化”則尚待努力,而這也是最能解決李寧目前面臨最大問題的一環,這其實也是所有運動品牌、甚至所有傳統服裝品牌的最大痛點。
此外,品牌定位不清,也是李寧的大問題。李寧品牌在核心價值的提煉上總是犯ONE MORE(跟隨)的低級錯誤。耐克提倡“Just do it(想做就做)”,李寧提倡“我運動 我存在”;耐克提倡“I can(我能)”,李寧提倡“一切皆有可能”,有“模仿秀”之嫌。
事實上,李寧從不缺乏創新的精神和求變的決心。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李寧卻缺乏對品牌定位的戰略系統思考和解決方案,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品牌梳理和DNA確認。從1990年至今,李寧品牌推廣傳播了多年,然而從其諸多品牌傳播中無法尋找到一種精神,一根貫穿始終的主線,消費者幾乎沒人能說清楚李寧品牌的個性到底是什么。
對此,從之前蓋洛普公司為李寧做的市場調查中,我們也能窺見一斑。蓋洛普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李寧公司至少存在以下三大問題:目標消費者不清晰、品牌面臨被遺忘的危險、品牌的個性不鮮明。消費者認為,李寧就像他們身邊一個熟悉的朋友,雖然很親切,但是就是缺乏鮮明的個性,讓人很難銘記。
李寧比肩國際品牌,導致其游離于高端及中低端品牌之間,在國際與本土品牌的夾擊下腹背受敵。這次李寧選擇與小米合作,從某種程度來說,很可能表明,李寧要做中國運動品牌里的小米。如果如此,那李寧到還真是找對了路子。但李寧目前還無法滿足高端消費者對于運動服飾在個性訴求、科技上的需求,這是李寧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說過:品牌應該有簡單清晰的品牌核心利益訴求,并且保持持續的傳播行為才能有效占領消費者的腦海,獲取消費者的青睞。對于品牌定位一直模糊多變的李寧來說,品牌定位一旦確定,就應該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持之以恒地堅持維護下去。企業的一切營銷傳播活動,從產品研發、價格、包裝、廣告、公關、贊助、代言人遴選、市場生動化等等都應該圍繞品牌定位去演繹。
在李寧之前,已經有很好的示范。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就是很好的老師。非常像一家互聯網公司的ZARA憑借互聯網的力量讓企業的運轉“快”起來,從設計到上架僅用12天,盡量不補貨,款多量少,稀缺營銷,不貪求在某一單款上的銷量,終端銷售信息的及時反饋。“快”讓企業大大提高了市場應變能力,有效降低企業的資金占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庫存壓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