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不足以解釋中國是為何 鞋業窺行情
從微觀到宏觀,學術界以及社會上對經濟學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但是,不論用經濟學的傳統理論、主流理論,或者用宏觀經濟學,把一個國家經濟的總量集中起來作分析,都遠遠不足以解釋今天的中國經濟。
為什么說宏觀經濟不足以解釋中國呢?因為中國今天的經濟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跟世界打成一片了。可能我們自己還不能完全意識到,要從全球角度去觀察。
前幾年,在中國的GDP當中,進出口比例占到70%以上。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階段,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從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以來都是絕無僅有的,在人類歷史上也幾乎是前無古人的,從來沒有一個大國的開放程度達到中國今天這樣的水平。有一位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根據110個國家的歷史數據做出過一個所謂大國模型,進行了很多的分析和回歸,得出的結論是,4000萬人口以上的國家或者經濟體完全可以依靠國內市場來發展經濟,所以它們對外開放的比例是非常低的,通常僅占GDP的11%-12%。我們覺得美國的經濟發展了不起,那是指它GDP的絕對值,但是美國的進出口占GDP的比例比今天的中國要低好多。在世界上,小經濟體的開放程度可以很高,進出口可以超過國內GDP的比例,但是大國非常少。但我國的經濟現狀,可以說是這個大國模型的反例。
我們有巨量的人口,經濟總量很可觀,但是我們進出口的比例這么高,這就折射出最不平凡的天下大事。我認為,在經濟的大時代,也未必需要看很多數據,通過可觀察的事件就可以看出,比如紡織品和鞋,聽起來是很小的事情,但卻變成歐盟、美國、中國三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引發了很多的貿易摩擦。當然,從歷史上看,自從有了經貿往來,貿易摩擦就始終存在。后起之秀必定會對領先的國家和經濟造成挑戰,其表現形式就是貿易摩擦。美國過去是農業國,盛產棉花、煙葉、木材等等。而當時,所有的工業品都是從歐洲,特別是英國運過來的。當美國經濟發展起來,對歐洲工業品的依賴減少以后,美英之間的貿易摩擦就開始了。同樣,日本的經濟一起來,日美之間、日歐之間的貿易摩擦就要開始。
今天的貿易摩擦,性質有一點不同。很小的產品就會演變成很大的問題,哪怕僅僅是鞋子、襪子的問題,因為其進出口量在GDP中的占比,或者會影響到本國產業工人的利益,所以往往需要國家元首,或者商務部的高級官員親自去進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談判。具體到中國,就是中國產品的出口量影響到了世界經濟已有的格局。這是非常實在的經濟利益問題,不可小看。
我們主張市場經濟,但是在世界性的經濟競爭中,從來沒有很純粹的市場經濟,靠市場競爭不過,其它的因素都要拿出來,關稅、非關稅、政治、外交手段都會用上。因為這種競爭不利的局面,實實在在地造成了對當地經濟利益的損害。所以就需要交涉、需要平衡、需要談判。中國近兩年在進行結構性調整,出口占GDP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在世界產量第一的產品仍然不低于一百種,不但有勞動密集型企業,也包括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產品。這種現象必須要給予關注。
仍然以鞋為例,中國每年生產的鞋子大約有60億雙,占全世界鞋產量的一半。東莞地區最早的鞋業制造企業是臺資,一度擁有15萬工人,一年的產量是一億七千多萬雙鞋。剛開始,工廠的管理由臺灣總部指揮,發展了兩年以后,臺灣總部也不知道怎么控制了。15萬人的工廠,他們也沒有管理過,經驗變得無效了。哈佛商學院也不懂,這是相當大的學問,就連怎么開飯都是不得了的事情。就這樣一路摸索著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成為了一個鞋的年產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出口量就是競爭力,消費國的老百姓(603883)很開心,因為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但是它的生產者是要哭的,他的鞋賣不出去了。因為同樣質量的鞋,當地的生產成本是20多歐元,而我們運到歐洲港口,平均才七八歐元一雙。它怎么可能競爭過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