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讓傳統鞋類品牌紛紛陷入困境?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有著“鞋王”之稱的百麗居然被鞋類業務拖了后腿。其最新財報顯示,鞋類業務同店銷售繼續下滑。事實上,除百麗之外,星期六、哈森、Crocs等多個鞋類品牌也都面臨著類似業績下滑、甚至關店的問題。
百麗等傳統鞋業品牌
風光不再
在港上市的百麗國際近期發布的《2016/17財政年度第一季度中國國內零售運營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第一財季運營數據顯示,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16%。
這已經不是百麗第一次傳出銷售下滑的消息了。在過去一個財年里,百麗國際收入為407.9億元。其中鞋類業務銷售額比上年減少8.5%至210.74億元。2015/16財年的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百麗鞋類業務同店銷售分別下降7.8%、7.7%、10.4%、16.5%。
記者了解到,百麗集團旗下的Belle(百麗)、Teenmix(天美意)、Staccato(思加圖)等品牌一度“壟斷”國內各大百貨商場的女鞋專柜。但隨著傳統百貨和鞋類“生意”越來越難,百麗從2013財年就開始傳出同店銷售下滑等問題。
不過,百麗鞋類業務呈現頹勢并非個案。此前達芙妮、星期六、哈森、Crocs等多個國內外鞋類品牌也都傳出了盈利下滑、業績縮水甚至關店的消息。記者在近期走訪中發現,在西安東大街等一些商圈內除了有達芙妮的店面關閉,也有懸掛百麗品牌的店面人去店空。
多重弊病纏身
消費者品牌偏好減弱
百麗曾被外界稱為“鞋王”,是什么原因讓傳統鞋類品牌紛紛陷入困境?
市場人士介紹,傳統鞋業養成的“弊病”是多方面的:一是產品設計上同質化嚴重,缺乏原創;二是在倉庫運輸和訂單處理上周期漫長,庫存高企;三是制造和銷售環節上的運營、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北京志起未來咨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認為,傳統鞋類品牌的問題出在產業鏈上,電商沖擊只不過是壓垮駱駝的稻草。
國內消費偏好的轉變是另一個原因。貝恩咨詢今年初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消費群對品牌的忠誠度、狂熱度已有所降低,不再迷信廣告宣傳和商業代言,而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口碑。因此很多傳統品牌的吸引力開始下降,一些年輕消費者反而青睞體驗式奢侈品,比如:設計師合作品牌。
“傳統鞋類廠商要做的功課不只是渠道。”陜西經典派商業地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林認為,未來幾年線上和線下的邊界會越發模糊。電商可以開實體店,傳統零售商也在不斷走向線上。未來的消費品競爭將不再源于模式,而開始回歸零售本質:誰能更高效為消費者提供滿足其需求的產品,誰就能更快占領市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