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補丁”成都女鞋生死一搏
在中國女鞋之都的電子屏上,一周前舉行的阿里巴巴成都 “互聯網+女鞋”產業(yè)生態(tài)大會核心宣傳語還在不斷閃爍,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似乎并沒有為掙扎在生死邊緣的成都女鞋帶來脫困的“特效藥”。

他們互相提醒:又有幾家成都鞋企倒閉了。
鞋業(yè)制造商的萎縮,讓作為平臺公司的中國女鞋之都·工廠聯盟訂貨中心也受到影響:不斷有企業(yè)退出、入駐。站在記者面前的該中心董事長彭軍緊繃的臉上卻有一絲淺淺的笑痕,“這里馬上就要掛上一個特別牌子:東莞鞋業(yè)鞋材廠家直銷中心。”
電商市場培育難以一蹴而就。廣東東莞市鞋業(yè)商會會長何家明,帶著20多位商會成員趕赴成都與40余家鞋企制造商尋找“交集”,讓面臨“饑渴”的鞋企們看到了切近的“甘霖”。
這場以“川粵互動·破局突圍”為主題的“廣東原輔材料商對接會”,或將成為成都鞋業(yè)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一、有“漏洞”成都女鞋賣不動
在工廠聯盟訂貨中心一樓,貼企業(yè)銘牌的墻上,200多家鞋企的總數變化不大。“但去年以來,上面的公司名字差不多更新了一半。”負責物業(yè)管理的舒翔說,有一天,他們就換了三家公司的牌子。“與去年相比,今年鞋企的‘關門’頻次放慢了些,但前景依然不樂觀。回頭看來,產業(yè)基礎和結構還是有問題。”在彭軍看來,宏觀經濟的變化,不是成都制鞋產業(yè)斷崖式滑坡的唯一原因。“其實就鞋業(yè)而言,強基,更多的還是打‘補丁’,補上產業(yè)鏈上的漏洞。”彭軍將這稱為成都鞋業(yè)“必須面對的生死考驗”。
2002年,中國女鞋之都建設開始,成都鞋業(yè)的目標市場瞄準俄羅斯。專注于單一目標,帶來十年的高速發(fā)展,也讓成都鞋業(yè)停留在代工貼牌的水平。“成都女鞋以中低端為主,90%出口俄羅斯。”
2012年,成都女鞋市場受俄羅斯盧布貶值以及灰色清關的影響,眾多中間貿易商庫存積壓,訂單一“單”難求,成都鞋企不得不將視線轉向內銷、歐美市場,卻遭遇了廣東鞋企的“阻擊”。
廣州占據內銷市場,東莞則“把持”歐美市場。“鼎盛時期,歐美有65%的高檔女鞋都是出自東莞。”何家明說,國內女鞋的潮流引導、產業(yè)主導,也基本不見成都女鞋的身影。
2012年,彭軍帶著成都一批鞋企,在廣州建立中國女鞋之都直銷中心,試圖在最前沿的陣地上“分一杯羹”。但不到一年,直銷中心就關了門。
2014年底,200多家成都鞋廠“抱團取暖”,成立全國首個鞋類工廠聯盟,試圖借助互聯網平臺,以電商為突破口打開內銷市場。但做慣批量出口的鞋企,難以適應小批量、多品種、變化快的電商市場需求。“這兩年的確催生了一批小作坊式的鞋企,但真正能活下來的不多。”四川省鞋業(yè)協會秘書長賈燕茹說。
為推動產業(yè)升級,成都市曾提出“東鞋西移”的戰(zhàn)略,試圖承接沿海鞋企制造業(yè)的產業(yè)轉移。但由于國內鞋業(yè)整體增長縮窄、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疊加,廣東女鞋的日子也同樣不太好過,向內地轉移的步伐也停滯。
“以臺資為主的大量鞋企逐步從廣東轉移到越南、泰國、孟加拉等地,廣東女鞋的銷售產值近一兩年已經大大萎縮。”何家明說。
二、打“補丁”成都女鞋生死一搏
“東鞋西移”不成功,成都鞋業(yè)轉型道路更加艱難。
一方面,國內市場競爭愈加慘烈,另一方面,自主研發(fā)生產,材料、人力等成本也不斷攀高。近年來,成都鞋企通過工藝改革、機器換人等手段試圖把成本降下來,但效果并不明顯。“終端市場的巨變,逼著我們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彭軍認為,制約成都女鞋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產品制造能力。他舉原材料為例:“過去我們主要針對俄羅斯市場,所以原材料的供應也主要是以俄羅斯市場需求為主。這就像做川菜和粵菜,食材都不一樣。”
成都市鞋業(yè)產業(yè)商會會長、艾米奇鞋業(yè)董事長林玉春也感嘆,自己曾經為了研發(fā)一款鞋,去廣東找合適的鞋底,先后拜訪了28家鞋材廠才找到合適的合作商,中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時間、金錢。
一家成都鞋企老板說得更為直接:最新的皮料、特殊面料、五金扣件以及先進的鞋機、生產技術,都要晚于沿海地區(qū)3-6個月,才能引入成都。
我省每年大約有300億元的原輔材料采購需求。根據省經信委輕紡處對70余家產值7000萬元-2億元的鞋企的跟蹤統(tǒng)計,近三年來,成都制鞋業(yè)在廣東采購的比例,年增幅達20%-25%,預計采購廣東鞋材總額已超過70億元,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事實上,此時的廣東鞋材企業(yè),同樣受到市場沖擊。由于制造環(huán)節(jié)向東南亞轉移,他們迫切希望尋找新的國內合作企業(yè)。
6月,廣東東莞市鞋業(yè)商會、廣州市鞋業(yè)貿易商會、惠東鞋業(yè)商會分別組團來中國女鞋之都·工廠聯盟訂貨中心考察。8月19日,“川粵互動·破局突圍——廣東原輔材料商對接會”在訂貨中心召開。
“如果能把廣東的鞋材廠引到成都來,那么成都女鞋的鞋材采購成本就能下降近二成。”摩凱鞋業(yè)研發(fā)部經理羅強樂觀的判斷。廣州鞋材商代表彭躍峰也躍躍欲試,“成都女鞋對中高端女鞋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品質較高的廣東鞋材就有了在這里生存的空間。”
雙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以協會名義,廣東鞋材商集體入駐中國女鞋之都,建立直營銷售點,解決成都目前鞋業(yè)原材料供應存在的問題。
但是,廣州鞋材商對于入駐成都仍有一些顧慮。“成都這邊的鞋廠付款周期有點長,很多都是鞋子賣出去了才給材料款,這跟我們東莞的操作方式不太一樣。”何家明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改變發(fā)展模式,將鞋材商引進來,成都女鞋已有了生死一搏的決心。“下一步,我們準備把廣東、溫州等地的鞋材制造企業(yè)引過來。”彭軍說,借助阿里巴巴,成都女鞋銷售的平臺和載體已具備,但能不能有競爭力地賣出去,還要下功夫。
會上,成都鞋業(yè)也有了新的共識:先從原材料最前端入手,拉動鞋材制造業(yè)的補鏈式發(fā)展,形成相對閉合的產業(yè)鏈,重構成都鞋業(yè)的生存本底,“現在是先要活下來,才能談得上發(fā)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