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頻頻“踩雷”是在給你敲警鐘!
日前,國聯安基金因所投債券違約起訴圣達威和華創證券,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也與他人因債券違約糾紛鬧上法庭?;鸸绢l頻“踩雷”警示業界和投資人,投資不能僅僅盯著收益。近年來,債券不能按時兌付利息和本金的違約現象開始增多。從基金“踩雷”案例來看,主要集中在兩類:一是中小企業債,以其高票息吸引了諸多機構。而一旦公司違約,這種高收益就成了水中月,而且還要牽涉大量精力人力處理。比如,圣達威發行的一期債券票面利率高達10.2%。資料顯示,國聯安曾在2016年就提起過一起訴訟,索賠約3000多萬元。后曾撤訴,而2017年再次提起訴訟,訴訟事實及理由、訴訟請求和金額均未有變化,由此可判斷應為同一案。
二是傳統行業國企發行的債。比如去年的東北特鋼債券違約案例中,華安基金就曾不幸中招。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末,華安旗下一只基金持有15東特鋼CP001市值2021.20萬元,占基金凈值比例6.16%。2016年3月,在東北特鋼正式違約后,華安基金隨后公告稱,基于東北特殊鋼債券違約事實,評級機構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將發行人的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AA下調為C。為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維持基金平穩運作,華安基金決定以公司固有資金購買基金所涉及的風險資產。也就是說,這個“苦果”由基金公司兜底,不會讓基金產品承擔虧損。
這種做法,與貨幣基金出現大面積虧損時,由基金公司自掏腰包補足如出一轍。這也就是某種形式的“剛兌”,避免了事態的升級。但可以預計,這種由基金公司兜底的“剛兌”不可持續。此前“踩雷”的情況還只是零星發生,但隨著債券違約案例越來越多,基金公司需要正視這一問題,因為即便是大公司,凈資產也就10億元左右,能力有限。如果是中小公司,一年凈利潤可能就幾千萬元,更不可能全都由自己硬扛。但無論是與發行人協商,還是提起訴訟,要想拿回本金,整個流程耗時頗長。上述已被法院受理的案件會如何進展,值得業界持續追蹤。但總的來說,投資,真的不能僅盯收益,背后更要下工夫。
5月7日出臺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也為定增基金未來的表現增加了不確定性。新規規定,定增股東限售期解禁后通過集合競價減持12個月內不得超過50%。目前,市場存量43只定增基金中,有16只封閉期為18個月,這些基金的投資標的主要是一年期定增項目。根據減持新規,定增限售股減持完相關股份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這些定增基金項目到期后贖回股票就成了難題。業內人士認為,定增股減持時間拉長的情況下,新規對定增基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封閉期延長后的到期贖回風險和流動性降低帶來的補折價風險,具體影響程度與基金定增倉位高低和封閉期長短有關。市場上18個月為主的封閉期較短的高倉位定增基金將受到較大影響,由于在封閉期內沒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定增項目的減持,高倉位的定增基金到期時將面臨較大的贖回風險。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