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消費升級” 鞋企走上轉型升級新道路
在今年的兩會上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的一份提案將“消費升級”這一概念走進了大眾的視線,并稱到“2017年將成為中國消費升級的元年”。再到最近的“中美企業家峰會”上再度強調了“消費升級”所將帶來的巨大機遇,也曝光了蘇寧的國際化戰略。但是對于鞋企來說,“消費升級”意味著什么?在這個亟待轉型升級的檔口,“消費升級”又能否為鞋企指明一條道路?
“消費升級”所帶來的改變
首先還是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一詞現在已經被約定俗成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消費結構改變”,通俗來說,在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之下,消費者對于消費品的追求也發生了改變。根據2015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調查數據測算,中國中產階級的數量已達到2.04億人且中產階級所掌握的總財富為28.3萬億美元,優厚的生活條件隨之帶來的便是消費觀念上的改變。根據麥肯錫發布的《2016年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對于把錢花在何處更為挑剔,普遍的快速的市場增長已經不復存在,消費者開始增加提升生活品質及體驗的開支。其次,億歐的《2017中國消費升級報告》中認為,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分為三個層級,從下到上分別為以生存為基本的溫飽型消費、以“安全”,“娛樂”為代表的服務型消費和以“認同”,“尊重”為核心的實現型消費。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384221億元,服務業占GDP比重已上升為51.6%,比第二產業高出11.8個百分點;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2%,比第二產業高出20.8個百分點。服務行業的飛速發展表明,中國消費者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第二層級,服務已經成為了消費者在選購時一個重要的考慮標準。
鞋企如何借助“消費升級”轉型
目前國內不少鞋企仍以代工為主要生存方式,也因此導致企業生產毛利潤底,而其中僅原材料成本就占據40-50%,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斷上漲,迫使鞋企進行轉型升級,然而轉型成本之高并非一般企業所能承受,一次嘗試的失敗即可能導致負債加劇。所以,如果能夠借助“消費升級”這一風口,抓住消費者痛點,從而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如何能夠讓消費者感受到鞋子對于生活品質的提升,對于沒有“品牌”這一光環加持的鞋企來說,則需要提供更能打動消費者的產品。對于消費者來說,買鞋時尺碼不準,鞋不合腳的問題始終未能得到解決,尤其是網購的鞋子,退換率總是居高不下,很大程度就是源于尺碼問題。因此,如何能夠獲取消費者的腳型尺碼數據則是鞋企所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已有多家鞋企展開了關于腳型數據采集設備的研究,莆田鞋業協會會長單位的雙馳企業與中科院合作共建虛擬現實技術與鞋業產業實驗室,打造腳型掃描儀和VR腳型量測設備通過簡單的測試就能夠獲取一份完整的靜態的腳型數據和動態的步態分析并傳輸到同樣與中科院共同建立的“中國人腳型數據庫”上。溫州知名鞋企奧康國際也發布了其“C2M”高端定制戰略,擬成立一個“中國腳型數據銀行”。其次,對于多數鞋企來說,消費者來到門店或網店里完成購買后基本就意味著服務的結束,除非出現質量或鞋碼不適的問題,消費者不會再與該店產生聯系。所以,如何能夠讓自己的鞋子粘住消費者并持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則是鞋企又一個需要考慮的方面。為此,從2015年開始,李寧、雙馳、361°、安踏、特步等企業爭相推出智能鞋,“目前服務行業已經占了GDP的50%,而且服務業的占比還會越來越高,”在解釋為何越來越多鞋企投入到智能鞋的行業當中時雙馳智能總經理古瑋明認為:“過去我們賣鞋子,普遍都是消費者來店里挑,買完走人這樣就結束了。現在我們可以根據你的運動情景為消費者選出最合適的鞋子,比如消費者要去參加馬拉松,去戶外旅游,我們可以基于不同運動需求,根據消費者的運動情況和運動頻率為消費者選出最適合的鞋款,并且結合消費者的腳型、足壓和步態進行修正。所以這不再是一次單純的銷售,而演變成了一個持續性的服務。對于鞋企來說,能否有機會去分享這個紅利是未來非常重要的一塊營收。在產品生命周期內,能否與用戶建立有效連接,這是企業能否持續服務客戶、分享消費升級紅利的關鍵。”其實正是如此,對于鞋企來說,如何提供持續性的服務是未來在轉型升級上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總的來說,“消費升級”對于正處于轉型旋渦中的鞋企來說,猶如一盞指路明燈照亮著前進的方向。希望鞋企能夠借此成功邁向“中國智造”。
更多精彩報道,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