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開發:不要讓“一地兩商”成為“一地兩傷”
廠家放著“一地一商”的“悠閑”日子不過,為何會頭腦發熱,發展“一地兩商”呢?
廠家大概出于兩種動機發展“一地兩商”。
一是經銷商越做越大,廠家感覺越來越難控制經銷商,出現“店大欺主”的現象。這類經銷商一般是在本地市場上做得風生水起,呼風喚雨,感覺這塊市場是自己親自打下的江山,除了自己誰也玩不轉這塊市場。對廠家的各項指令和計劃,基本漠視不理,我行我素。廠家由于缺乏對現有經銷商的制衡手段,手中沒有與現有經銷商博弈的砝碼,就顯得非常被動,為了掌握主動權,開發二商——第二個經銷商,對廠家來講,成了一個“逼上梁山”的選擇。
二是經銷商“小富即安”的心態。當地市場容量很大,當地的經銷商也做了些努力,也在當地市場上掙了些錢,隨即出現“小富即安”的心態:動力不足,不思進取,原地踏步。而大多數廠家的銷售指標是一年比一年高的,原地踏步就是退步,這是大多數廠家不能接收的。所以,廠家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發展二商來對一商構成競爭的壓力,刺激一商,并能通過兩個商來共同搶占更大的市場蛋糕。
廠家對“一地兩商”成功地運行,是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的。常用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兩個經銷商分區域、分渠道銷售。分區域,如一個經銷商負責城東,一個經銷商負責城西的區域劃分;分渠道,如一個經銷商負責零售渠道,一個經銷商負責工程渠道;一個經銷商負責超市渠道,一個經銷商負責百貨渠道等。這種分區域、分渠道的銷售,目的是讓兩個經銷商盡量“井水不犯河水”,大家管好各自的地盤,相安無事。第二種方法是在渠道很難以劃分,或為了進一步減少兩個商之間可能的沖突,廠家對兩個商分別提供兩套差異化的產品線,來避免可能的沖突。這兩種方法,對大多數廠家來說,往往是組合起來使用的。
即使進行了分渠道或分產品線的規劃,也不能保證“一地兩商”的成功。“一地兩商”的成功運作還需依賴兩個附加條件:一是業務員對經銷商強有力的控制能力,二是解決經銷商“惜投”的問題。
“一地兩商”對業務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業務人員有更強的溝通、協調、控制的能力。否則,很容易因為兩個商之間的猜忌、不和而導致兩個商之間的利益糾紛和市場沖突。這要求業務員在大多數情況下,要一碗水端平。而大部分業務員,迫于廠家銷售的壓力,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處理兩個商之間的關系,很容易帶有自己的主觀(全球品牌網)色彩,這往往成為兩個經銷商之間綿綿不斷的矛盾的導火索。
“一地兩商”對同一區域的經銷商而言,很容易出現的就是兩個經銷商對市場投入的“惜投”現象。也就是說,哪個經銷商對當地市場也不愿意做大的投入,都不愿意打廣告等市場投入。因為兩個商都怕自己的投入為另一個商做了嫁衣裳:自己栽樹,別人乘涼。
如果能成功地解決業務團隊的管理能力和經銷商的“惜投”問題,“一地兩商”的經銷商開發策略才有成功的可能。但對大多數廠家來講,這兩者的要求太高,一般廠家短期內很難解決上述兩大難題。
所以,對大多數廠家而言,“一地兩商”是把雙刃劍,用不好就會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撤商或換商(撤掉原有的經銷商,換一個新的經銷商)可能是一個更現實穩妥的選擇。雖然這會以因撤、換經銷商導致的暫時的銷量下滑,銷售不振為代價。
對大多數經銷商而言,一定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小富即安,也不要認為自己了不起。自己的能耐再大,有時也跳不出廠家的手掌心。更現實的做法是和廠家進行很好的溝通,了解廠家對當地市場的戰略意圖,努力去迎合廠家的市場舉措,讓廠家把自己當成鐵桿的盟友,把廠家想招“二商”的念頭“扼殺”在萌芽狀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