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內銷”,能否渡鞋企過難關?
14歲就出來打拼的趙志斌,做過雜工、學徒,靠著機靈的頭腦和勤奮好學的精神,一步步向主任、廠長邁進。在經過多年積累的豐富的管理經驗基礎上,在2001年創建了香港鴻億國際鞋服控股有限公司。在“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路上,趙志斌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不盲目跟風,也不安于現狀,更多的是理性的了解分析市場,穩中求進。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公司現創立了在國際上小有名氣的休閑鞋品牌“ZQYQ(左奇右奇)”。面對今年整個制鞋行業出口普降的現狀,趙志斌認為以后的出口形勢或將更加嚴峻,他正準備創立另外一個品牌,明年將向國內市場進發,開始內銷和外銷“兩條腿”一起走路,這樣更有利企業的發展。
在福建,還有許多像鴻億鞋服公司一樣的在外貿形勢的壓力下,面臨著艱難的生存環境,開始由出口轉向內銷的制鞋企業,他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做自己的品牌,建立內銷渠道。為了生存,這些企業都將重心轉回國內,重點挖掘內銷潛力。這些企業的共同點是多年只專注代工,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更沒有銷售經驗,忽然要做國內市場了,怎么辦?許多企業抓來的藥方是“品牌+內銷”,并且這個藥方正在企業中迅速蔓延,大有占據主流之勢。
“品牌+內銷”真的是最佳出路嗎?
趙志斌告訴記者,“品牌+內銷”的路,也不是很容易走,必須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而且對國內市場的把握也要非常的準確,快速建立自己的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趙志斌說,該公司在各種條件都成熟的條件下,才做出建立品牌走內銷的決定的,他從不打沒把握的仗。他也提到,其實完全依靠這一藥方并不可取。做外貿和做內銷有著截然不同的經營思路,比如眼鏡,在國外,服裝往往和眼鏡搭著賣,眼鏡是一種時尚配飾,但這種觀念在中國完全行不通。外銷企業短時間內根本摸不清國內的消費心理。與只負責生產環節的外貿生意相比,國內市場要復雜得多。首先沒品牌肯定不行,這也是許多企業寧肯陪本也要打品牌的原因。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建立一個品牌至少需要12年的時間,短期內很難見到效益,況且這些行業多是門檻低、競爭過于激烈的行業,對中小企業來說,樹品牌成本代價過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次自建渠道,從資金成本、時間成本、經驗成本來說,也困難重重。因為做渠道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種服務,這和制造是兩個概念。
同時,趙志斌指出,對許多致力轉型的企業來說,萬不可只抱著“品牌+內銷”這根稻草,應該放寬思路,尋找更適合企業特點的發展之路。一方面要看到,目前的經營困境只是暫時的,經過這一輪調整,沒有實力的小企業會被率先踢出局,剩下的企業少了,土地、資金、原材料、人力等要素競爭會逐漸趨緩,企業生存環境會變得相對寬松,有實力的企業要學會觀察,學會堅持,不宜盲目轉型。另一方面,如何整合資源正成為企業的一種生存能力,加工企業完全可以盯準那些有渠道資源的企業或參股經營,或合資合作,先度過眼前的困局,再圖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