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館和 小案例也有大智慧
在我們稱之為“城市”的地方,往往缺乏自然的野趣。人與自然應該有多遠?這個命題,在世博園區印尼館,我看到了一種有趣的,發乎原始、樸素、道德的關系。
生活在馬魯古群島南部的當地人,只允許在規定的季節捕魚,并遵守海洋生物道德規范,“對于剛產卵和正在產卵的魚群進行保護”,絕不向自然過度索取。而居住在海拔700米以上的美拉土斯達雅克人,同樣恪守嚴格的“做”與“不做”原則,任何人不能隨意破壞山上的樹木和生物,并經常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避免對某個區域的自然資源過度利用。甚至,在巴布亞島的一個部落,當男人挖出賴以為生的主食大香芋時,“會非常小心地將香芋放在地上。它們都是‘孩子’……”
這種“小心翼翼”源于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城市最佳實踐區伊茲密爾案例的見聞,使我對這絲“敬畏”感同身受。在案例現場的地上,有一塊很大的透明玻璃,透過玻璃可以看到下面的一個平面地圖模型。這個模型叫“存活的海灣”,說的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的伊茲密爾,面對日益嚴重的城市工業化污染,啟動的一個大型污水排放工程。用玻璃表面,是為了“表示自然環境和城市中的健康平衡是多么脆弱的結構”,從而讓參觀者在玻璃表面行走時體悟“小心翼翼”。
兩地遠隔重洋,卻不約而同在上海世博園區,展示著“小心翼翼”。當然,其中有一些區別,也正體現著人類文明演進過程。對印尼土著居民來說,他們的“小心翼翼”,更多是一種對于大自然的圖騰式崇拜,他們“奉行一個最簡單的信條:你對土地做了什么,就會得到怎么樣的回報”,這種樸素“信條”某種程度上更多是一種原始狀態下的“天條”、部落族群的內部契約,更多是靠公共道德規范來堅持。而從現代城市化進程中的伊茲密爾案例,我更多感受到近當代人對于大自然的一種理性敬畏,一種在現實慘痛教訓反思之后的“小心翼翼”,這是全球化時代下的“地球村約”,更多是靠普遍理性與制度法律來執行。
想來,這正是世博會的意義之一吧。通過集中展示,讓我們可以親身領略和比對感悟世界各地對同一命題的諸多選擇。通過這兩個展館,我從對自然“不約而同”的敬畏中,看到了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殊途同歸與螺旋上升。
在世博園區,這兩個展館可以說并不怎么引人注意。我在印尼館的過道上,彎腰細看這些有趣說明時,人們大都匆匆而過,雖然館內并不擁擠、館外也沒有排隊。另一個伊茲密爾案例,我去的時候基本沒什么人參觀。這兩天,進入世博園區的人數每天都突破30萬。我覺得,熱門館當然很精彩,如果去一些相對人少些的場館,不妨留心看看。有時候,冷門館和小案例也有大智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