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改稅”減負大動作:超100項行政收費擬取消
13個部委聯席,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部門,69個大類的收費項目,還有上千個收費子項——一場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歷時最長的企業減負行動,正在全國展開。
10月28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表示,作為在企業總數中占比例很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仍然存在著融資難、稅負負擔較重等問題。
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信部官員日前向《華夏時報》透露,在“十二五”規劃中,對于減稅和減少收費都做了重筆描述,涉及取消和停止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超過100項。
本報記者獲悉,在對現有的政府收費進行清理整頓的基礎上,會用稅收取代一些具有稅收特征的收費,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附加稅品種,而這項“費改稅”的方案,已經草擬完畢,并將于12月底前上報國務院和中央紀委。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也提到了“繼續推進費改稅”改革。
多部委“減負”行動
“督查組還在各地調研。”工信部的官員對本報記者說,“督查組是在6月份成立的,共有5個,分別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監察部、財政部、質檢總局牽頭,牽頭單位局級領導同志擔任組長,成員則是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有關同志。”
據介紹,5個督查組分別赴東、中、西部省份調查,每個小組負責2到3個省份,主要的任務是督查減輕企業負擔專項治理工作的完成情況和中央關于中小企業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
同時,督查組還重點了解當前企業負擔存在的突出問題。一位參與督查的人士向本報透露,經過前一階段的調查發現,東部省份政策落實的情況比中部好,中部則好于西部。總體而言,民營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企業的負擔越重,其中甘肅、貴州和云南等三個省份的企業稅負最重。
在與督查組的座談會上,貴州省相關部門的官員也坦言,一些職能部門重審批、輕服務、重收費、輕辦事、辦事效率低,尚存在“亂罰款、亂收費、亂攤派”現象。
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對企業減輕負擔的專項治理活動分三個階段開展:在8月底之前進行督查清理,9至10月提出清理減負的政策性措施,12月份突出加大檢查力度。
企業“非稅負”沉重
“一家年利潤100萬的企業,年度應繳稅55萬元,但這不是全部,此外還有20多萬的雜費,企業的負擔沉重。”工信部的官員說。
上述參與督查的人士說,除了納稅之外,企業還要承擔工商部門、環保部門、質監部門、公安衛生安全等部門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企業負擔不僅重,而且異常復雜。
全國每年到底有多少不合理的收費,目前尚沒有公開數據統計。但據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保守估計,企業除了向政府各部門正規繳納稅外費用外,用于支付由于行政管理、審批、監管、執法等方面尋租設置發生的費用,在8000億元人民幣以上。
北京財稅研究院院長曾國祥認為,我國宏觀稅負大致在23%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并不算高。但問題主要集中在“雜稅”上,各級政府發文收取了名目繁多的行政性收費,這其中還不包括亂收費行為。“正稅、準稅收和雜稅,綜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相當沉重的廣義的宏觀稅收負擔。”他說。
身處民營經濟最發達地區,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對企業承受的負擔深有感觸。10月28日,周德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小企業的稅費太高了,負擔比較嚴重,而且這些重負阻礙了企業的發展,現階段溫州地區的中小企業發展很不景氣,利潤額只能達到1%到3%,稍微有些風吹草動,就會有倒閉的危險。
十二五擬推“費改稅”
本報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領導小組將在匯總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情況的基礎上,全面總結專項治理工作,提出進一步做好企業減負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并于12月底前上報國務院和中央紀委。
“在十二五規劃中,對減稅和減少收費都做了重筆描述,涉及取消和停止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超過100項。”上述工信部官員向本報透露,“在此基礎上,會用稅收取代一些具有稅收特征的收費,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附加稅品種。”
中國民(私)營企業研究會顧問保育鈞也認為:“行政性收費遠遠沒有清理干凈,國家稅務總局和工商部門應該自上而下徹底清理一下。”
而事實上,我國每隔2到3年便會組織開展一次企業減負專項性工作,但企業減負工作仍未走出“治理—膨脹—再治理—再膨脹”的怪圈。
在一些人士看來,企業減負始終未能走出怪圈的原因是,治理亂收費過多地放在了“運動式”的治理上。而此次“費改稅”如被納入“十二五”,則可以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