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取消棉花收儲制度是大勢所趨
一家紡織品進出口公司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前不久,我們在美國參展,旁邊就是一家來自孟加拉的紡織企業,勞動力成本遠比我們低,而且棉花原材料價格又比我們低5000元~6000元/噸,有一些基本款的訂單,客戶都把單下給了他們,甚至連我們都忍不住跟其合作,采購一些半成品。在基本款上,我們是一點競爭優勢都沒有了。”
上述企業負責人還談到,雖然東南亞等國家在品質、交貨期等方面還比不上中國,仍有大部分客戶選擇在中國下單,不過,同樣的原材料,近年來卻出現懸殊的差價,客戶終于加快了訂單轉移的速度。之前,只是有一些訂單零星地往亞洲其他國家轉移,這種趨勢今年尤其明顯,相比之下,目前國內不少服裝加工廠都撐得很辛苦,有一些正考慮關掉或轉租出去。
“國內棉花實施收儲制度,對穩定棉花價格起到一定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令我們從原料這個起跑線就輸了。在同樣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們化纖品類服裝出口訂單還保持一定增長,而棉質服裝出口卻下滑較多。”上述負責人說。
多家紡織服裝企業談到,第114屆廣交會已過去20天,但很多訂單還未敲定,與價格談不攏有莫大關系,原材料、勞動力以及貨幣成本疊加在一起,大幅增加了成本,企業經營壓力很大,希望國家對棉花收儲制度進行調整,縮減國內外棉花差價。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室主任杜珉近日談到,明年中國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將結束,該方向已基本定性,但2014/2015年棉季新政目前仍在探討,比如要實行棉農直補政策,是按畝產還是量產補貼,以及額度和方式仍未有定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前不久也表示,棉花收儲政策調整確實在推進中,將選擇產棉重地新疆為試點。
紡織行業資深分析師汪前進表示,目前尚未有官方信息公布取消棉花收儲制度,但這是大勢所趨,一方面自2011年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實施以來,國家已累計臨時收儲棉1000萬噸左右,儲備棉庫存及財政壓力巨大;另一方面,內外棉價最終還是需要接軌,市場調控比政策調控更好些,收儲最大的問題是造成了國內外棉價完全割裂,目前國內棉花收儲價是20400元/噸,而國際棉價已跌到15000元/噸。
業界普遍預計,行政色彩濃厚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行將結束。由市場決定棉價,強化市場作用的棉農直補政策將最快于明年3月出臺。汪前進認為,由收儲政策改為對棉農直補是可行的方法,同時輔助拋儲、配額等政策,有利于改變目前紡織服裝整體低迷的狀態。
今年來,盡管中國還是牢牢穩坐第一紡織大國的位置,出口相對保持一定增長,但增速比周邊一些國家慢。今年前10月,中國紡織服裝累計出口2335.6億美元,同比增長11.3%。而同期越南服裝和紡織品出口同比增長18.7%,至148億美元。
汪前進稱,取消棉花臨時收儲后,棉價下降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不但可促出口,還將有助于內銷紡織服裝走出困境,今年內銷市場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增速從原來多年兩位數增長跌到個位數增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