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管不到“海淘”咋辦?
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海外購物網站上掃貨,成為時下流行的“海淘族”。媒體報道,2014年末,我國內地“海淘族”突破2000萬人,年消費額突破1萬億人民幣。
然而,通過“海淘”實現足不出戶、買遍天下的愿望時,有些人在“海淘”中遇到糾紛,很鬧心。由于“海淘”屬于跨境交易,加上流通環節復雜,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往往面臨責任不清、程序復雜、成本過高、語言不通等障礙。
對于“海淘”如何維權,一些律師和專家表示,我國現行消費者保護法很難保障消費者的“海淘”權益,應盡快完善有關網購的立法,同時加強與國際消費者保護組織的合作。
客觀限制 難以維權
今年“3·15”前夕,記者調查顯示,“海淘”消費糾紛,主要問題包括買到假貨、商品與商家描述不符、產品存在質量問題、轉運過程中遺失等。其中,17人選擇“自己認栽”。也有人希望通過與商家溝通、申請第三方介入等途徑維權。
記者采訪發現,雖然所占比例不高,但這些人的遭遇在“海淘族”中有一定代表性。對于“海淘族”來說,如果消費權益遭侵害,受多種客觀因素限制,維權并不容易。
北京同諾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綦曉芳說,“海淘”商品盡管有著物美價廉的優勢,但如果遭遇產品質量問題,需要退換貨,麻煩便接踵而來。
“海淘”商品雖然有售后服務,但因為跨境因素往往難以實現。一方面,盡管大多數海外購物網站實行免費退換貨政策,但通常存在時間限制,加上耗時長和運費貴等因素,讓不少人打消維權念頭。另一方面,在售后維權時還會遭遇語言障礙、時差等問題,這進一步讓消費者對維權望而卻步。
綦曉芳說:“由于海淘屬于跨境消費,商家并非處于同一片監管的藍天之下,因此維權的難度相當大,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選擇海淘時只能做好放棄享受售后服務的準備。”
事實上,在“海淘族”遭遇的維權障礙中,退貨難只是其中之一。同國內網購相比,“海淘”相對復雜,除海外電商外,還牽扯到跨境網上支付、轉運公司郵寄、海關通關等環節。如果發生問題,比如郵件包裹遺失或損壞、信用卡信息被盜用等,可能會出現各方互相推諉,責任認定不清的情況。
“海淘”導購網站“極客海淘”創始人林海說,由于海外網購無需校驗信用卡密碼,掌握卡號、持卡人姓名和有效期等關鍵信息即可消費,一旦信用卡遭盜刷,通常報案無門。一些小網站甚至專門靠所謂低價產品吸引客戶,竊取信用卡信息。
記者發現,如果在“海淘”中遇到一些糾紛,消費者可以與海外電商或轉運公司等溝通。然而,一旦難以通過協商解決,不想認栽的消費者只能跨國訴訟,其難度可想而知。
律師邱寶昌告訴記者,他受理過很多涉外維權案件,主要是企業維權案,比如商標侵權,跨境消費者維權案例很少,因為跨境維權受到諸多限制,比如費用問題、時間和成本問題、適用法律不清晰等,索賠難度大。此外,目前第三方爭議仲裁機制由于維權成本等因素,對大型企業比較具有操作性,針對個人作用有限。
完善立法 加強合作
對“海淘”中存在的維權難問題,法律專家認為,雖然“海淘”屬于買賣雙方私事,但跨境消費的特殊性決定了消費者僅憑個人之力難以有效維權,需要政府和監管部門予以法律支持和保護。
那么,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能發揮作用嗎?邱寶昌說,網購相關法律條款在新消費者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法規中有所涉及。他認為,中國亟須電子商務、網絡交易方面的立法,全國人大正在推進這一工作。
綦曉芳指出,我國現行消費者保護法很難保障“海淘”消費者的權益,而海外電商的購物保障僅面向本土消費者,不能惠及中國“海淘族”。
她認為,“海淘”維權不僅涉及國內法,還涉及國際私法和國際公約。因此,中國應盡快加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關于產品責任法律適用的公約》、聯合國《保護消費者準則》等相關國際公約,同時修訂國內法律法規,適當提高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賠償標準,保護“海淘族”權益。
此外,政府應與國際消費者聯盟、國際標準化組織消費者政策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加強合作,共同打擊不法電子商業行為,降低中國“海淘族”的維權難度。相關部門還應強化跨境網購市場監管,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有專家提出,可通過建立在線糾紛解決機制,處理“海淘”糾紛。這一機制的優勢在于,可以通過視頻協商等方式克服時間、空間、語言等障礙,以及通過中間人調處,避開漫長的訴訟程序,有利于維護消費者權益。
目前,我國的在線糾紛解決機制主要用于解決域名與商標權之間的糾紛,不能完全滿足“海淘”糾紛解決需求。有關方面正在推動建立全國12315互聯網平臺,一方面為國內消費者提供更為便捷的訴求反映渠道,另一方面為對接國外相關機構平臺做好準備。
自我保護 降低風險
法律專家認為,網絡交易糾紛是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短期內難以得到徹底解決,因此,消費者在“海淘”中要做好自我保護,合理規避或降低風險。
一是不貪便宜,主動避險。兩年前加入“海淘”大軍的郭小糖覺得,一分錢一分貨原則在“海淘”中得到充分體現。不貪小便宜、選擇信譽度高的正規電商,可以降低“被坑”風險。
“極客海淘”創始人林海也認為,“海淘”最忌盲目追求低價,為合理的服務買單才會讓自己更保險。
二要明確責任,積極協商。律師建議,一旦“海淘”商品損毀,消費者先要確定是海外電商責任,還是快遞公司或轉運公司處置不當。直郵商品損壞,需要聯系客服協商,或賠或退,只是在退換期限內,損失應由網站承擔。如果轉運貨品損壞,退換又貴又麻煩,因此,“海淘族”應選擇可靠的轉運公司,收到快遞先開封檢查,不簽收損壞物品。
三是合理選擇商品,避免盲目跟風。“海淘”商品在很多情況下確有價格優勢,但未必完全符合人們需求,比如國外奶粉配方不一定適合中國寶寶體質。此外,購買非處方藥、保健品、食品等關系身體健康的產品時,“海淘”更需謹慎。
四是選擇正規網站、核實產品信息。大家在“海淘”時應盡量選擇正規的網站、可信賴的品牌,并核實產品的相關信息詳情。選購食品時要關注產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避免拿到手的食品已經過期,選購服裝則要注意國內外服裝標準的差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