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大戶的快時尚品牌們要找到平衡點
時尚與環保仿佛是一組天生的悖論,更遑論以產品迭代迅速、能耗奇高的快時尚產業。如今快時尚品牌們的更新速度已經跨越了以“季度”的標尺,朝著“周”的驚人速度高歌猛進。Zara如今的新品開發周期只有5-15天,平均每周能推出200多新款。作為一個完整復雜,且牽扯行業、資源眾多的巨大產業鏈,快時尚背后是龐大的能源和資源,以及讓人難以忽視的高污染。
“我們確實正想方設法地保障我們的產品傳達正面信息,無論是在社會層面還是環境層面,其負面影響都低于我們的競爭對手。”H&M品牌的環境可持續經理Henrik Lampa,在接受Quartz采訪時說,“為此必須采取系統性的方案。但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資源使用情況總是和負面影響息息相關?!?/p>
現實總顯得有些殘酷——諷刺的是,就在H&M宣布增加開發計劃的投入之前,《新聞周刊》在8月21日推出重磅封面故事,矛頭直指H&M、優衣庫(Uniqlo)、Zara、Wal-Mart 和Gap這些快時尚品牌工廠對印度南部小鎮蒂魯巴(Tirupur)造成的災難性污染,以及對當地居民帶來的傷害。向來對這些快時尚品牌保持警惕的新聞媒體,將這篇長達五千字的文章命名為《有毒的時尚》。
如果說Zara每年20000款最新款服飾上架的數字,已經讓人驚掉下巴,那想想H&M工廠每年至少生產6億件產品的體量,簡直令人難以想象。H&M品牌在全球55個國家擁有超過3200個門店。如果再算上COS這樣的副牌,那這個數字則變為3500個店鋪——千萬別忘了,H&M每年還在以10%到15%的速度擴張。試想一下,到底需要多少棉花、電力、再到水資源,才能滿足工廠如此龐大的生產需求?
而即便每年都在環保路上不斷探索,但毫無疑問,這個快時尚巨頭離真正的環??沙掷m還差了太遠。根據H&M最常引用的數據,公司聲稱,非盈利機構Textile Exchange已認證H&M為世界有機棉花使用第一的企業。有機棉對環境的影響更小,并減少有致癌可能的殺蟲劑的使用。但事實上,在H&M使用的棉花中,只有13.7%是有機棉。在大多數情況下,大量的資源消耗型作物(無論是有機還是無機的),才是躲在這些數據背后血淋淋的真相。
“環境不友好”讓快時尚行業飽受詬病。將綠色環保納入品牌發展的方向,以扭轉大眾的負面印象——聽上去,實在太像針對公眾和環保人士的營銷手段了,以至于公眾帶著審視和質疑,將這樣的嘗試稱之為“洗綠”。
可說實在的,讓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這樣的建議,也僅僅是“聽上去很美”,其難度不亞于讓人們真心承認“錢其實不那么重要”。消費文化籠罩之下,“買買買”是無可逃遁的“宿命”。在已有的框架下尋求快時尚和環保的平衡,或許是一種破除“原罪”的可能。
近年來,以H&M為代表的眾多快時尚品牌們都無一例外地走上了“洗綠”的道路。Puma曾推出可靠生物降解的In Cycle系列,優衣庫也已推出全產品回收計劃,Zara的母公司Inditex從2007年開始,在全球已經建了超過1300多家生態店……
探索和嘗試從未停止。2012年,Esprit開始發展廢料重生的自循環體系。將20%的廢棄料與80%的新面料混合,生產出的T恤品質與全部使用新面料的成品相同。品牌同時用一定比例的滌綸加以回收而來的PET塑料,最終的產品也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H&M也在做著同樣的嘗試:舊衣回收項目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各大門店,你都可以看到醒目的舊衣回收標識。據品牌2014年的年度報告,從顧客衣櫥中收來的舊衣物中獲取回收棉,制成的產品數量已提高300%。
即便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環保是幫助一個品牌樹立自身形象的絕佳營銷手段,但從這個視角抽身而出,如果說時尚和環保注定是悖論,那在快時尚產業本身的邏輯下,能尋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也會是值得銘記的進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