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專利在我國專利技術中處于弱勢地位
專利作為技術信息最有效的媒介,包括了全球90%以上的最新技術情報,相比一般技術刊物所提供的信息早5-6年,且內容翔實準確、新穎,直接表達了技術創新的原始信息。通過對紡織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專利申請類型、專利構成類別等的統計,可以分析紡織專利的發展趨勢,了解紡織各技術領域的技術創新情況。
1. 我國專利申請整體上呈逐漸增長趨勢
截至2014年,我國專利申請整體上呈逐漸增長的趨勢,歷年累計申請量達到10 411 774件,年均增長率為17.68%。其中,發明專利5 011 063件,占比48.13%;實用新型專利5 400 711件,占比51.87%。整個發展趨勢可劃分為以下 3 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7 — 2000年):我國專利申請量相對較少,年均增長率為14.28%;其中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量略高于發明專利,但兩者增幅基本一致;
第二階段(2001 — 2009年):我國專利申請整體保持持續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為17.81%,增速較第一階段略有提高,但增幅不大;其中,2001 — 2004年,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兩者申請量相差不大,增幅步調一致;2005 — 2009年,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增長高于實用新型專利;
第三階段(2010 — 2013年):我國專利申請整體態勢變化明顯,年均增長率達30.65%,增長最快,并在2013年出現高峰,申請量達到1 679 337件。其中,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量增長高于發明專利。2014年申請總量有所回落,主要是實用型新專利申請下降所致,發明專利仍然保持增長態勢。
2. 紡織專利在我國專利技術領域總體處于弱勢
紡織專利在我國專利技術中處于弱勢地位,其所占比重整體在2%左右徘徊,且近幾年有所下降。除2002年外,1987 — 2014年我國紡織行業專利申請量占我國專利申請量比重在1.61% ~ 2.22%區間波動,近幾年維持在1.8%±0.5%,其中2013年為1.84%,2014年為1.74%。
3. 我國紡織業專利申請呈逐漸加快態勢
我國紡織領域的專利申請整體上保持逐漸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為16.76%。截至2014年,28年以來申請總量累計達到171 205件,其中,發明專利82 022件,年均增長率為17.42%;實用新型專利89 183件,年均增長率為16.2%,低于發明專利增速和整體增長水平。其中,近 5 年的增長幅度最大,2014、2013、2012、2011年分別為2010年的2.19、2.33、1.98和1.36倍;2014年受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下降的影響,申請總量小幅下跌。
4. 紡織專利處于弱勢地位的原因
(1)雖然我國紡織行業產業鏈完整、產業規模大、企業數量多,但其整體上還是以代加工(OEM)為主,產品檔次水平不高,企業經營和管理經驗相對缺乏,技術發展以跟進模仿為主,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2)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受技術發展的限制,且在市場保護機制缺失、人才綜合素質不高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紡織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較弱。隨著產業升級改造,技術大幅進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逐漸增強,企業越來越重視對技術等知識產權的保護。
(3)社會公共服務不完善。紡織企業規模大小不一,“小(規模小)、散(比較分散)、遠(處于中小城市,且遠離市區)”特點明顯,而相應的專利代理機構較少,再加上專利申請相關知識不足,申請程序手續比較繁瑣,使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原本就較弱的企業的積極性嚴重受挫。
(4)人才困乏。企業在知識產權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失嚴重,且社會對此類人才的培養和需求相對較少。但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支持以及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知識產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已成為就業熱點。
(5)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緩慢,且缺少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我國在1982年就出臺了第一部知識產權法 —— 《商標法》,1984年出臺了《專利法》,1990年出臺了《著作權法》,法制體系建設整體進度緩慢,且在完善相關法制建設的同時相關配套政策及有力、有效措施并沒有跟進。法制建設不健全、不完善,企業的知識產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如企業雖然申請了專利保護,但仿造、盜版現象仍層出不窮,這嚴重打擊了企業申請專利保護的積極性。同時也反映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制體系存在較多不足,缺乏有效、有力的監管保護機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