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索引:見證中國設計師品牌成長
品牌索引:見證中國設計師品牌成長
林劍:時堂是中國時裝設計師品牌首個showroom。我們在中國買手店體系處于懵懂期的當口適時推出,趕上了飯點
做“時堂”馬上就要滿5年了。之前,我是時尚專欄作者。正是在做“時堂”的那一年,我決定封筆。在“德高望重的媒體老師”和“驅逐利益的商人”間,我堅定地選擇了后者。因為,在為中國獨立設計師搖旗吶喊的日子里,日益感覺無力。盛名之下,其實那些設計師的商業根基極其脆弱,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比比皆是。那就換個方式和設計師朋友們一起成長吧,不如大家一起來嚴肅地談談商業。
“中國第一個showroom”
“時堂”是一個設計師品牌的展會,說白了,就是設計師服裝品牌,扎堆一起訂貨的平臺。天知道,那么傳統的商業模式,不僅一炮打響,發展到今天,居然還能日益做大。其實,最初做這個決定,也是有些草率得不像樣。
2014年春節前,我在巴黎拜訪男裝服裝設計師上官喆和鞋履設計師金奇洛在巴黎的showroom。上官喆有計劃要在4月的上海時裝周上展示這一系列。于是,我便詢問兩位設計師,為何在上海沒有這樣的showroom?因為沒人挑頭啊。
回到上海,我們便開始籌措此事,打算在上海時裝周期間正式把“時堂”推出來。事情的發展出人意料地順利。原本的想法只不過就是拉上七八個相熟的設計師朋友一起,共用一個空間,以群體的面貌,面對國內的買手店客戶。現在回想起來非常荒謬,當時我們啥也不懂,手里也沒有買手數據,凡是邀約的設計師朋友,幾乎都是無條件地信任,僅憑一句虛頭巴腦的口號:“跟著時堂,吃香喝辣”。最初計劃的設計師陣容,迅速滿員。可圈子很小,消息不脛而走,立刻呼啦啦地圍攏來一堆設計師。于是,最終落定了26個設計師品牌。那一年,參加“時堂”的品牌中,如今上億元年營業額規模的班曉雪和呂燕,都還只是剛處于起步階段的初創品牌。
從零到一切準備妥當,只不過花了短短3周的時間。所謂的“中國第一個showroom”的消息,迅速在朋友圈里被刷屏。2014年4月9日,“時堂”在時代豪庭,正式對外見客,比鄰上海時裝周在新天地的主秀場。5天的時間里,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著實把我嚇了一跳,與相對冷清的巴黎showroom比起來,“時堂”簡直就像是人聲鼎沸的茶館店。在電梯上上下下時,一度隨處可聞四川話,不知道哪里一下子冒出來那么多來自四川的買手店客戶。第一屆的“時堂”結束后,最終26個品牌共收獲2850萬元的訂單,除去各品牌原有客戶的訂單總量1130萬元,“時堂”實實在在地為大家增加了1720萬元的訂單。而全國買手店客戶也從一開始我們所熟知的中國一線城市,拓展到了二三線城市,并逐步成為采購的主力。
“時堂”幾乎是一夜爆紅。之后,要求參與“時堂”的設計師品牌如過江之鯽,有熱愛服裝的富二代創業品牌,有傳統商業品牌設計師自立門戶后而創立的品牌,更是吸引了一些國際品牌。待到第二季,“時堂”已發展成了97個品牌參展,共2000平米的小型規模的展會。與此同時,在上海時裝周期間,同類型的showroom和展會,出現了大大小小6家之多,并每季都呈幾何數字上升。如今,粗略地算一下,每季時裝周大致有80多家showroom及展會同時在上海的角角落落運營,其中不乏還有用游艇把買手送上黃浦江,兩三個小時上不了岸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然,恰恰是因為這一商貿勢力的壯大,也使得上海時裝周一舉把全國其他城市的時裝周迅速地甩在后面,奠定下了在設計師品牌這一領域的不二地位。我們“時堂”與有榮焉。
一入實業深似海
“時堂”品牌數量和展覽面積的大爆發,給運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擁有不錯銷售業績的買手店客戶數量卻并沒有跟上。雖然整個市場的激情被點燃了,入場的買手店不計其數,但終究需要時間來沉淀。而“時堂”爆紅之后,緊接下來面臨的挑戰在于過早遭遇激烈的同業競爭,以及自身的運營水平太過業余,甚至收獲了一些負面報道,意指只是表面的繁榮。當時,確實有些咬牙切齒,但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還是挺感謝那段殘酷的競爭歲月。它逼迫著你尋找一個更為細分的市場,并提高自身的專業度。
“時堂”從一開始便保持了同業里最高的參展門檻,因此盲目擴大規模從來不是個選項。4年來,我們沒有擴大展場面積,以及品牌數量,卻給予我們慢慢調整品牌組合的時間和空間。經過兩三季的運營后,我們重新審視了“獨立設計師”這一時堂的起點,將之調整為“設計品牌”。獨立設計師賣賣情懷可以,但“時堂”在做生意這件事上,沒有猶豫。來參展的品牌,好歹是來好好做生意的吧,僅僅露個臉,媒體朋友吹捧一下,并無實際的意義。有些看起來注定接不到訂單,“三觀不正”的品牌,基本就勸退了。
當然,“時堂”在自信心盲目爆棚的那幾年也嘗試過開啟新的業務模式,比如品牌的銷售代理、教育培訓,甚至還自掏腰包砸錢做電商。事實證明,我也只是才擺脫媒體人的身份,進入實業領域沒多久的菜鳥。服裝產業那么長的產業鏈條,如果沒有長時間的浸淫和積累,其實都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瞎想。一入實業深似海,之前我都是大家捧著的“林老師”,現在就是一個苦哈哈和大家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小白。與其東一榔頭西一錘子,還不如真正把展會的主營業務弄深搞透。
不斷總結“時堂”的問題,加深對品牌與買手店的市場拜訪后,“時堂”低調地調整了好幾季,慢慢明確了自己在市場上所處的位置,并摸索出了一套我們自己的做展模式。其實每一季的改變都是一些小修小補,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動作,卻季復一季地贏得了優質客戶的平穩增長,以及越來越短的展位銷售周期。
成功“秘訣”:趕上了飯點
做“時堂”的這幾年,我漸漸對媒體稔熟的形象營造工程越來越不感冒,反而對枯燥的實業“基本功”興趣甚濃。一頭扎進實業快5年了,到現在還有圈內人,覺得我是“局外人”。我一點都不生氣,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越了解越害怕。如果以我今天對這個產業的認識,當初是斷然不敢做“時堂”的。“時堂”的成功只是趕上了“飯點”,在設計師品牌逐步走向成熟,以及中國買手店體系處于懵懂期的當口,適時推出。這才是“時堂”真正成功的秘訣。
昔日很多相熟的媒體朋友,其實漸行漸遠,大家都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同時也結識了很多服裝行業的老法師。讓我觸動最深的是,那些年營業額過億的老板們,把幾千塊幾萬塊一件的衣服賣給消費者,自己出差卻從來只坐經濟艙,住酒店也只住經濟型酒店。頓時覺得,自己就是個被媒體圈寵壞的家伙,和他們比實在太嬌氣。當然,也認識了一些做投資的朋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對苦哈哈的產業本身毫無興趣,對他們來說,“設計師品牌”、“博主經濟”、“智能制造”這些豪華的概念才是撬動財富的利器。呂燕的Comme Moi品牌還是值得一提再提,人人都知道她是超模出身,引流一極棒。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經常清晨六七點,在虹橋火車站發條朋友圈,說自己正在趕去工廠的路上。“時堂”做到今天的成功,確實有所謂“消費升級”的紅利,以及業內對“設計師品牌”的盲目推崇在驅動。但真正支撐起“時堂”的是越來越多常年干著辛苦工作,在零售第一線死磕的實業家們紛紛入場。這才是“時堂”,乃至整個產業的未來希望所在。絕對不是那些整天把天花亂墜的概念掛在嘴邊,卻干不了實事,吃不起苦的“明星設計師”。
明年,時堂五歲。我們的展場面積將4年來第一次翻倍拓展至7000平米。我們對于銷售的業績,以及品牌組合的水準,都成竹在胸。和2014年的那個春天比,我們不再是一腔熱血地摸著石頭過河。中國市場經歷了沖動的爆發期,優質的品牌和買手店都在沉淀下來,規模且不斷擴大,保證“時堂”未來5年都有飯吃。作為平臺,我們一直對自己說,“時堂”本身是不重要的。我們價值的體現,在于“時堂”參展的品牌與訪客能獲得收益,這樣,“時堂”自身的收益和價值的實現才是水到渠成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