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發服裝消費和產業發展新變化,服裝行業如何把握發展主動性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不斷下調,需求不振正在成為一種長期存在。由于消費場景的重大改變,服裝行業面臨著重大挑戰。在日前舉行的2020中國服裝論壇上,行業人士指出,從工業經濟加速進入數字經濟,中國服裝行業進入了全新蛻變的發展時期,從制造強國邁向時尚強國,中國服裝行業未來發展應該具備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持續旺盛的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的能力;二是要全面提升文化創造力,賦予產業全新價值;三是要對全球服裝業的商業文明進程做出貢獻,中國必定成為責任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推進者。中國服裝行業要認清形勢,堅定前行的方向與動力。
疫情引發服裝消費和產業發展新變化
據中國紡聯產業經濟研究院分析,疫情改變了消費場景,服裝需求大幅下滑。調研顯示,通常情況下,消費品根據其需求彈性不同,對于收入或價格變動表現出不同的消費量變化。當個人收入減少時,家具、電器、汽車等屬于需求彈性相對較高的耐用消費品的更新支出計劃更易被推遲。而服裝消費中除了少量奢侈品,主體是滿足日常需求的非耐用必需品,需求彈性相對較低。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打破了這一經濟規律,服裝成為下降最為劇烈的消費品,主要原因是疫情引起了消費場景的重大改變,從而造成消費結構的變化。除去消費場景的改變,國際時勢的復雜性也將在一程度上對服裝消費和產業發展產生影響。其一,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景,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多個地區,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不斷下調,需求不振成為一種長期存在。世界銀行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5.2%;世貿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增速將縮水18.5%;聯合國預測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將急劇減少40%。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2020年中國服裝行業經濟運行出現邊際改善,降幅持續收窄,但上半年生產、出口、投資、效益等主要指標仍位于負增長區間。 其二,地緣政治沖突深化,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也深受地緣政治沖突的影響;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脫鉤雜音加大,全球供應鏈斷鏈、失衡的風險居高不下。
其三,多元文化關系的構建,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基于不同文化,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話語體系、信息的詮釋方式和管理規則不同。不確定性的擴散,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社會交往變得更加難以預測,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構建和諧的多元文化關系,對于消弭文化鴻溝,提高產業經濟穩定性與可預期性,變得更加重要。
從三方面把握服裝行業發展主動性
在當前形勢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認為,服裝行業要轉型育新機,變革開新局。行業要敏銳洞察國際時勢的復雜性;把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性;建立數字轉型的系統性;促進傳統文化的當代性。
孫瑞哲在服裝論壇的講話中表示,應該從三個方面把握行業發展的主動性。其一,新的生活方式,驅動生產方式變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社會最大的改變,就是社交隔離促進了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的線上化。加速轉型,成為產業安身立命的必要路徑。 于供給側,傳統紡織服裝供應鏈需要轉向數字化、扁平化、共享化、柔性化、生態化。于需求側,品牌需要從單一的實體門店,轉向與電商PC端、電商移動端以及信息媒介的全客群、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全體驗、全數據、全鏈路的融合。
其二,促進融合發展,成為產業價值延伸的重要方式。從“個體時尚”到“泛時尚生態”的建立,伴隨著時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機制的融合涌現,是時尚品牌、時尚設計師、時尚事件、時尚人才培養體系、時尚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時尚產業集群、時尚都市等一系列復雜時尚要素的綜合集成,也是紡織服裝作為主體的時尚產業與影視、音樂、金融、科技、飾品、旅游、城市建設等領域的融合發展與價值并軌。
其三,實現高質量發展,須突破要素瓶頸。當前,服裝產業在整個要素市場,包括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配置、流動層面仍存在不少的障礙,要突破這些要素資源的障礙,“轉”中有“升”,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發展,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新定位,構建有智慧、有顏值、有靈性、有尊嚴的新制造文明、新商業文明與新消費文明。
一邊抓數字轉型
一邊抓傳統文化
孫瑞哲在講話中指出,服裝行業應從三個方面建立數字轉型的系統性:其一,數字地緣競爭,正成為全球各國產業競爭的新手段。
在數字地緣政治中,核心科技和數據成為關鍵性因素。未來,時尚產業是否也會遭遇數字地緣版圖下,布局、占位數字供應鏈端口的硬核之爭?我們需要對新的產業競爭手段,給予充分的心理準備,匹配新的能力建設。其二,數字化轉型,正成為紡織服裝產業創新驅動的新資產。
以互聯網平臺、移動互聯應用、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數字產業化”,正逐步發展到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推動實體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產業數字化”新階段。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正在賦予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以重要的發展機遇。其三,數字化時尚,正成為中國服裝品牌價值增長的新形態。
在服裝產業推動數字化時尚發展的進程之中,產品的智能度(IQ)和體驗度(EQ)將起到關鍵作用。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和全新的技能點,前瞻思考如何設計、制造和銷售真正數字化的產品,傳遞更富個性化的體驗,真正的挑戰在于能否將多樣化的技術與企業發展基因進行有機適配,以點帶面,由表及里。此外,促進傳統文化的當代性也非常重要。其一,當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正催生產業多樣態的文化景觀。其二,當代文化風格的創意性,正激活傳統產業資源的文化再生。其三,當代時尚品牌的影響力,正加強中國時尚文化的獨特識別。
行業須凝心聚力做好四件事
面對新的形勢和變革任務,孫瑞哲表示,未來,服裝行業應凝心聚力做好四件事。
第一,聚力于更深層次的市場循環。構建完善的內需市場,需要疏通影響國內大循環的各種障礙點。一方面,需要各級政府對于紡織服裝產業的就業拉動作用有充分而且持之以恒的認知;另一方面,服裝產業應持續以創新創意創業、產品升級與市場再造引領內循環,以數字經濟與跨界合作賦能內循環,以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與產業經濟新增長點拉動內循環,以產融結合、城鄉融合與人才融合疏通內循環。
第二,聚力于更高質量的產業體系。構建產業體系的生態,不是標榜一片樹葉,而是要培植一片森林。未來,應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紡織服裝產業體系,推進行業5G應用、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與新的制造方式、商業模式的疊加,以推動產業發展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增強產業的整體機能和綜合競爭力。
第三,聚力于更全方位的文化復興。相同的心理基礎、相似的審美標準以及發展價值觀,為時尚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礎,這也將成為中國服裝產業開啟全方位文化復興、獲得更深層次價值認同的一個前提。未來,要不斷做好中國設計,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態度,強化中國影響,中國服裝產業的文化性格,是獨立而獨特、開明而開放、尚新而向善的。立足于后疫情時代,要避免經濟格局上的被隔絕,以及文化地位上的被孤立,更要以實力提升價值,以尊嚴獲取尊重,以當下永續未來。
第四,聚力于更負責任的發展模式。國家層面,IDI(包容性發展指數)已成為衡量國家發展質量的更佳標準,世界經濟論壇提出應當由IDI來取代GDP。包容性發展指數的評估標準不僅包括經濟規模、還有人口預期壽命、失業率、收入中位數、貧困地區、不平等率、居民儲蓄率、碳排放強度等因素。經濟層面,ESG(環境、社會與治理)表現成為市場投資價值的重要維度。需求的倒逼、政策的引導、資本的催化、技術的落地,使得綠色經濟正在加速納入中國服裝產業的戰略體系、生產體系、創新體系和價值體系。未來,應承擔起更為廣泛的社會責任,深化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推動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