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站在歷史高位 鋼企翹盼降溫拐點
期貨市場黑色系的狂漲令人心生麻木,齊上歷史高位后回調已成大勢所趨,但沒人知道拐點何時出現。
大宗商品持續瘋狂
五一節后歸來,大宗商品價格連續漲勢兇猛,“煤飛色舞”成為市場主旋律。
5月10日,國內期貨市場再迎普漲,滬銅、鐵礦石、玻璃、焦煤、螺紋鋼、熱卷等品種紛紛漲停,大宗商品站在歷史高位降溫跡象難尋。
具體來看,國內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合約早盤即強勢封漲停,收報1326元/噸,刷新歷史最高值,較4月底漲幅已超20%;其中,滬銅漲破77000元大關,收報77720元/噸,創十六年來新高;倫銅單日漲幅再超2%,最高達到10757.50美元/噸的高位;滬鋁收報20420元/噸,創十三年來新高。
國內螺紋期貨主力合約報收6012元/噸,刷新歷史最高值;熱軋卷板繼5月8日之后,再度刷新歷史最高值,報收6335元/噸。
現貨方面來看,國內鋼材市場兇猛漲勢依舊。蘭格鋼鐵云商平臺監測數據顯示,5月10日,國內三級螺紋鋼單日漲幅達389元/噸,熱軋卷板單日漲幅達369元/噸。外圍市場方面,美國中西部鋼廠、歐盟鋼廠及日本市場熱軋卷板均出現超過10美元/噸的價格漲幅。
大宗商品的集體漲價正在對制造業造成劇烈沖擊,持續擠壓著下游行業的利潤空間,超預期的漲幅原因何在?
大宗商品的集體漲價對制造業造成劇烈沖擊。IC photo
供需錯配還是純屬炒作?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鐵礦石消耗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對外依存度約八成;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但本土銅資源難以滿足國內需求,銅對外依存度在七成以上。
針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走高,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季度數據顯示,國內整體市場需求并沒有太過旺盛;供需錯配與寬裕流通性固然造成了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走高,但目前的價格水平已經明顯離開了供需基本面,保值炒作意味濃厚。
分種類來看,在鋼材市場方面,在碳中和、碳達峰的背景下,加之鋼鐵產能置換等多項政策的出臺,5月10日發改委下發2021年鋼鐵去產能“回頭看”檢查工作的通知,一系列的因素都持續強化了市場的上漲預期,刺激供應端的拉漲情緒。
蘭格鋼鐵網分析指出,在市場各方的恐高情緒中,目前鋼材市場已經達到瘋狂階段,基本面因素已經部分失靈,情緒成為主導因素,市場走勢難以預料。從具體產能數據來看,目前全國鋼材生產并未明顯轉緊,高鋼價也抑制下游需求釋放,鋼材社會庫存正在由降轉升。
蘭格鋼鐵網高級分析師王思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供應偏緊、需求旺盛的局面沒有明顯變化,國內現貨基本面來看,市場庫存較大,但大多數備貨存在大戶和鋼廠手里;對鋼廠來說,訂單充足、庫存穩步下降,基本面也利好鋼價,在成本持續上升的情況,主動調低鋼材出廠價的可能性不大。
銅作為宏觀經濟及大宗商品的風向標之一,在全球通脹蔓延的大背景下,全球需求端持續增長加之海外供應恢復不及預期,南美礦區產量存受阻預期,都讓銅價獲得了有力的基本面支撐。
在現貨銅市場,卓創資訊分析指出,目前市場升貼水區間明顯收窄,甚至存在平水成交,說明市場多持看漲心態,選擇提前備貨;而氣候峰會提出的綠色經濟觀點,點燃投資者對銅需求預期的炒作熱情,推動銅價再次上漲。
在鐵礦石方面,去年底以來國內鋼材需求同步小幅回落,但在海外需求增長的刺激下,疊加鋼企噸鋼利潤走高生產熱情高企,鐵礦石價格居高難下,相較于2020年的價格水平,如今的鐵礦石已接近翻倍,炒作意味濃厚。
拐點何時出現?
目前,全球經濟復蘇和貨幣流通性都處于高點,貨幣寬松政策基本進入下半場,新興國家相繼加息,海外市場上行動能邊際減弱;大宗商品齊齊站在創歷史的高位上,價格的回調成為必然,但是拐點什么時候出現,卻沒人能說得準。
5月10日晚間,鄭商所決定對動力煤期貨合約交易保證金標準、漲跌停板幅度、交易手續費標準進行調整;同期,上期所也對螺紋鋼、熱軋卷板合約日內平倉交易手續費進行調整。
王思雅表示,目前鐵礦石海外四大礦山除疫情影響外,供應還有增量跡象,但從目前數據來看,增量預期還未實現。考慮到鐵礦石到港周期約15-50天不等,即使當前陸續恢復正常供貨,預計三季度到貨壓力開始真正體現。
因而,鐵礦石價格未來確實存在沖高回落的預期,但考慮到需求還有到貨周期問題,目前來看跌幅有限。
對于鋼材市場來說,單邊高漲的鋼價已經影響到市場的接受程度,短期內鋼價仍存在上行空間,但價格加速上漲將導致到下游需求和市場成交逐漸收縮,達到極點后市場必然迎來調整。
而在銅期貨方面,卓創資訊分析師張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盡管美國新基建政策、充電樁發展熱潮、光伏、綠色經濟等產業的火熱發展預期都帶動了銅價的走高,但作為長期計劃其對銅價的短期實質增量也有限,隨著銅礦供應的緩慢回升,供需錯配的局面也將得到緩解。
張偉表示,隨著未來全球減少債券投放規模和升息,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也將成為必然;但在目前市場炒作情緒的影響下,拐點何時出現仍未可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