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卷土重來的中國歷時正讓世界重新審視
*本文收錄于《CNN風格》專欄之“新時代中國文化演進史”系列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穿出自豪:成百上千年前的中國傳統服飾正在卷土重來
張玲珊小的時候,她會在電視上觀看中國古代話劇《宮》,這部戲的人物穿著古裝,服裝色彩鮮艷,富麗堂皇,長袍上繡有荷花和龍,并配以錯綜復雜的頭飾。
她不知道這些漂亮的衣服叫什么 - 只知道它們來自遙遠的過去。
她說:“當我看到它時,我真的很喜歡它。”“這些服飾看上去很夢幻,像是在童話里。這些服飾的美使我完全著迷,后來我逐漸了解到漢服文化,我就越來越喜歡它了。”
張玲珊現年19歲,居住在北京,是中國日益壯大的“漢服”文化運動的成員。漢服文化運動是對清朝以前漢人傳統著裝的復興。 該運動始于2000年代初期,最初是在線論壇和網站上的一種邊緣亞文化,如今已走上街頭。
盡管漢服在當今中國仍非主流服飾,但如果您漫步在大中型城市,您可能就會看到一些人穿著寬大袍子、交叉領子和寬袖的漢服,漢服字面上的意思為“漢人的服飾”。
現在市面上出現了許多漢服商店、漢服設計師和漢服研究人員,甚至還有專業的攝影棚提供出租漢服和配件的服務。
漢服的價格從30美元到數千美元不等,具體取決于服飾質量。近年來漢服的銷售額呈猛增趨勢 - 據官媒《中國日報》報道,漢服行業的總市值估計為10.9億元人民幣(約1.54億美元)。
大學社團和漢服文化圈經常會聯合起來組織一些主題活動,例如民間游戲或服裝表演。張玲珊和她的朋友們有時會身著漢服參觀古代傳統建筑,例如皇帝曾居住過的北京故宮,他們著盛裝拍照,然后發布到社交媒體上。
漢服迷拍攝風格化照片塑造漢服時尚元素
中國漢服協會會長陳振兵在16歲時就愛上了這類服飾,當時出于興趣愛好就手工制作了他的第一套漢服。他回憶起2005年曾舉辦漢服文化活動,卻僅吸引了約50名參與者 - 五年后,類似的活動吸引了500人。
如今,全國的漢服文化活動可以吸引超過一千名與會者。
他和其他許多人將漢服視為尊崇中國文化和提高民族自尊的一種方式。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專業人士一直在西方尋找他們的正裝,穿著襯衫和西服。如今,“我們不認為中國欠發達,”駐上海的時尚專欄作家兼漢服研究人員徐翠婷說。“所以這是年輕人的信心,是國家的信心。”
然而,其他一些人對漢服的受歡迎程度持批判的態度,認為這是國家一再提倡的“傳統美德”和“民族團結主義”浪潮的反映。
中國正式承認的56個民族中,有55個屬于少數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2%。
該文化運動的批評者,如墨爾本莫納什大學中國研究高級研究員凱文·卡里科(Kevin Carrico)認為,漢服的普及只會增強漢人的文化團結力,卻損害了構成中國少數族裔的一億人的團結力。
在這種情況下,他和其他學者表示,漢服已不再只是一種無辜的傳統時尚潮流,而是在推進民族團結主義議程時需要武器化的東西。
一段有爭議的歷史
一些漢服愛好者已經開始制定“正宗”漢服的指南冊。例如,盡管許多人可能認為緊身、高領的“旗袍”是典型的中國漢人傳統服裝的代表,但在漢服圈中,它并不屬于漢服,因為它起源于滿族。
這算是個棘手的問題 - 一些漢服文化網站聲稱,大清時期的滿族領導人強行廢除了漢服。官媒在一篇文章中說:“他們迫使漢人放棄服飾,因此,中國的漢服文化特征在20世紀幾乎消失殆盡。”
因此,對于某些漢服迷來說,穿漢服成為一種文化和歷史的開墾行為。
但是,“關于漢人壓制的陳述可能并不完全準確,要確定‘真正的’漢服其實是很困難的。”卡里科說,他在《大漢:當今中國的種族、民族團結主義和傳統》一書中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并撰寫了文章。
他在電話采訪中表示:“大清以前,沒有任何一種專為漢人設計的服裝。”
卡里科認為,漢代以來,漢人都穿著各種風格的服裝,因此,沒有一種專門的漢服風格,而是數十種風格的混合與相互影響,服飾的風格具體取決于時期、地理區域和社會經濟階層。
一些漢服發燒友承認這種歷史多樣性。 例如,陳振兵說,唐朝偏愛圓領長袍,而明朝更偏愛分層裹身禮服。他補充道,漢服仍然有一些共同的設計特征 - 交叉領,無紐扣,通常是三層內衣和一層大衣,經常使用的圖案包括繡花鶴、龍、漩渦狀的祥云和嬌嫩的花朵。
不同風格之間的這種流動性是23歲北京人路遙更喜歡使用“華服”一詞的原因,“華服”一詞更籠統地指中國服裝,其中沒有族群內涵。
然而,許多漢服迷對“漢服”一詞所體現出的族裔區別感到自豪。
“某種程度上說,漢服的復興是漢文化的復興,而漢文化的復興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擁有漢服商店并協助組織活動的陳振兵說。“我認為漢族是世界上最強大、最統一的民族,擁有最神圣、最崇高的文化,試問哪個民族可以與漢族相比呢?”
族裔意識扁平化
陳振兵呼應近年來席卷中國的民族團結主義的浪潮。許多言辭都追溯到幾百或幾千年前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2012年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觀點被隆重提出,國家一把手常引述古代哲學家孔子的話。英國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時尚研究的研究員韋西·林(Wessie Ling)說,學校越來越重視中國的文化、文學和歷史,這“教會年輕人通過中國的視角看事物。”
但是像卡里科這類的學者擔心,對漢服和漢文化的重視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少數群體,并使中國的族裔多樣性趨于扁平化。
時尚專欄作家蔡女士持這樣的觀點:人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和愛好而穿漢服。她補充說,漢人占中國人口的90%以上,因此,漢服如此受歡迎并不“奇怪”。
她說:“這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我們都穿著T恤,但您能說我們都被美國化了嗎?”
無論漢服是否天生具有族裔性,正在進行的辯論都反映了時尚和趨勢的復雜性時尚并不是憑空存在的,它是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事件的影響下形成的。專家們認為,這里的關鍵問題是,漢人在“中國”一詞的普遍優勢地位是否以其他族裔作為代價
來源:外媒精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