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股價大跌7%市值蒸發120億美元
6月29日,“耐克市值一夜蒸發800多億”話題一度沖上微博熱搜,耐克為何不香了?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耐克市值一夜蒸發800多億
據多家財經媒體報道,截至當地時間6月28日(星期二)美股收盤,耐克股價大跌7%,市值一日蒸發120億美元,約合人 民幣805億元。
同時,耐克股價盤中一度跌至102.48美元/股,創下2020年8月以來新低。引發耐克股價下跌主要因為其發布的財報數據。
當地時間6月27日,耐克公布其截至今年5月31日的2022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2022財年耐克全年營收達467億美元,同比增加5%,剔除匯率變動影響同比增長6%。
按理說耐克在2022年財年營收實現了增長,股價應該上漲才對,結果反而卻出現了下跌。
不過,再次引發市場關注及熱議的是,耐克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失守中國市場。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的第三財季,耐克大中華區收入同比下降5.2%至21.6億美元。而在上一財季,耐克大中華區銷售收入亦大跌20%至18.44億美元。第四財季大中華區業績加速下滑,實現營收15.61億美元,同比下降19%。大中華區全年營收75.47億美元,同比下滑9%,剔除匯率變動影響則下滑13%。
資本市場更擔憂的是,耐克的凈利 潤數據表現不太樂觀。
耐克的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的第三財季,總銷售額同比增長5%至108.7億美元,凈利 潤下滑3.7%至13.96億美元。
耐克,這家美國體育運動巨頭品牌曾在中國市場叱咤風云,時至今日,為何越來越不香了?難道中國消費者真的拋棄耐克了嗎?
耐克昔日在中國市場的輝煌往事
1963年,耐克的創始人菲爾·奈特和導師比爾·鮑爾曼共同創立了藍帶體育用品公司,主營體育用品。一年后,奈特與他的教練鮑爾曼各出資500美元,成立了運動鞋公司,取名為藍帶體育用品公司,也就是耐克的前身。
1972年耐克公司成立,一年之后耐克就出名了,全美2000米到10000米跑紀錄創造者史蒂夫·普雷方丹成為第一個穿NIKE運動鞋的田徑運動員。耐克從此一鳴驚人,很快進入了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和南美等國際市場。
耐克1980年進入中國市場,和可口可樂在同一年進入中國市場。與可口可樂明顯不同,耐克一進入中國市場并沒有爆紅,反而度過了十年的沉寂期。
在當年那個信息和物資匱乏的時代,人們并不會以穿了一雙耐克的運動鞋而炫耀,耐克的鞋在當時也沒有什么性價比可言,不過耐克反而加大了中國市場的廣告營銷宣傳力度。
1986年,耐克在中國市場投放了第一則廣告,而主體是一個黑人穿著耐克鞋在天上奔跑,雖然如今看來已經十分常見,可在當時卻是一條爆炸性的廣告,影響力很大。
不過讓更多中國人認識耐克,要歸功于體育賽事NBA。1986年,NBA進入中國市場,耐克請NBA明星代言,宣傳他們的傳奇故事,用情懷營銷打動了球迷及年輕人。
在上世紀90年代,耐克用250萬美元請了喬丹代言,喬丹的明星效應果然很見效,當年耐克的銷售額就突破了7000萬,超過競爭對手阿迪達斯。
在當時的球迷眼中,耐克就是球鞋的代名詞,籃球鞋只穿耐克。
巔 峰時期的耐克在中國市場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即使是在2019年,耐克占據中國運動鞋整個市場22.9%的市場份額,已經嚴重極度依賴中國市場。
耐克在去年3月上市了一款699元的女子運動鞋,居然有34.6萬人預約,足見其影響力依然存在。
耐克為啥不香了?
讓市場很意外的是,耐克這兩年在中國市場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而且有榮光漸失之勢。
耐克為什么不香了?在NBS新品略看來,耐克在中國市場銷售下滑有著多方面原因,可以說是四面楚歌。
第一,國產體育用品品牌的強勢崛起。
耐克失去的市場份額的背后,正好是安踏、李寧等國產體育用品品牌崛起之時,如今國產品牌已經對耐克等國際品牌形成了明顯的競爭之勢。
前文所述,耐克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接連下滑,反觀李寧、安踏等國內品牌的業績卻是蹭蹭上漲。
安踏財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安踏品牌產品的零售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錄得10%-20%高段的正增長。2021年,安踏總營收達493.2億元,已超越阿迪達斯大中華區45.97億歐元的營收,且與耐克大中華區82.9億美元營收非常接近。
相比安踏,李寧的銷售數據增長更為明顯,截至2022年3月31日,李寧銷售點(不包括李寧YOUNG)于整個平臺之零售流水按年錄得20%-30%高段增長。
第二,年輕人愛上國產運動品牌,不再迷戀“洋品牌”。
80、90后年輕人是運動品牌的主要消費群體,在過去也很喜歡買耐克等國際品牌,更是以穿國際運動品牌視為潮流,的確不可否認,在過去的年代國產運動品牌創新力不足,在款式上也曾模仿耐克、阿迪達斯等國外品牌。
但是近年來隨著國產體育品牌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