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快遞業務量領跑全球 單票收入痛點仍存
美國電商、運輸、郵件和數據技術提供商必能寶(Pitney Bowes)近日發布了新一期“必能寶包裹運輸指數”。預計到2020年,全球包裹業務量約達到1000億件。預計到2025年,13個主要市場的包裹業務量將增加至2000億件,2019~2023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3.7%。
報告稱,作為全球首一大快遞市場,中國領銜其他市場。報告顯示,中國2018年包裹業務量突破507億件,年增速26%,如果排除中國,其他12個國家的包裹量只增加6%,為360億件。排名第二、三位的美國和日本,業務量分別為130億件和90億件。
報告指出,去年13個國家的包裹收入為3170億美元,同比增長13%。盡管中國的包裹業務量增速驚人,但與美國的快遞收入比較還有較大上升空間。去年,美國包裹收入為1190億美元(占38%)、中國為910億美元(占29%)、日本為300億美元(占9.5%)。
看到這組數據,不禁讓人倒吸一口涼氣。2018年,美國包裹業務量為130億件,僅僅只有中國包裹業務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包裹收入卻高達1190億美元,比中國的910億美元多出280億美元,多出的部分已接近日本全年的包裹收入。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讓人大跌眼鏡的數據,就是因為我國快遞行業單票收入低的可憐,領跑全球的巨大包裹業務量也不足以支撐包裹收入到達巔峰。
順豐10月18日晚間發布的《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9月快遞服務業務經營簡報》顯示,9月份順豐控股單票收入21.77元,同比下降11.32%。順豐被認為是國內快遞物流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業務范圍廣、時效性高、品牌優勢明顯,單票收入相對較高也在情理之中,但這不足以拉高行業平均水平。
除了順豐,其他主流快遞物流企業的單票收入就顯得相當慘淡。從“三通一達”近期發布的財報來看,圓通速遞9月快遞產品單票收入2.73元,同比下降17.93%。2019年1-7月,圓通單票收入已由3.44元降至2.81元,整體降幅達18.31%。從同比來看,除了1月同比下降8.99%以外,其他月份的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
申通快遞9月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82元,同比減少13.5%。在過去的三個月里,該公司的快遞服務單票收入均同比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也越來越大。根據報告顯示,申通快遞6月快遞單票收入2.85元,同比下降8.36%;7月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80元,同比下降12.50%;8月快遞服務單票收入為2.76元,同比下降13.48%。
中通快遞8月16日發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業績顯示,中通的單票收入下降11.3%至1.63元。韻達9月快遞服務單票收入為3.13元,同比增長84.12%。盡管韻達9月單票收入有所增長,但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幾大主流快遞物流企業單票收入持續走低,并仍存在下滑趨勢,這與行業“價格戰”有直接關系。2005年,快遞行業每件包裹均價曾高達27.7元,2012年是18.6元,2013年為15.69元,2014年是14.65元,到今年8月份,快遞上市公司的平均單票收入降至11.63元,同比下降2.4%。
伴隨著各大品牌快遞企業相繼上市,市場份額的爭奪戰越來越激烈。在搶占市場的過程中,壓低快遞價格成了快遞企業屢試不爽的策略。
曠日持久的價格戰,也是快遞物流企業的生存之戰。一些影響力較小的快遞公司想要做大市場份額,往往會陷入競爭激烈的漩渦,只能一步步壓低價格。這種情況往往不能持久,低價會造成快遞企業無法盈利,甚至連續虧損,最終只能黯然出局。
風達、全峰快遞、國通快遞、快捷快遞、亞風快運等,都是曾經在物流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的企業,卻在市場震蕩中相繼被淘汰。這兩年,隨著全峰、快捷等二、三線快遞企業相繼出局,行業集中度連連上升,行業格局漸趨明朗,段位差不多的幾家快遞公司開始爭奪排位,這讓價格戰的硝煙更濃,陷入惡性循環。
價格戰沒有贏家,快遞物流頭部玩家們不如把精力放在服務質量提升上,這也是破解單票收入困局的可行之法。同時,改變現行的加盟模式至關重要。國內快遞企業多依賴于加盟模式發展,而順豐是典型的直營模式,能夠掌控服務質量,這也是其單票收入十分可觀的主要原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