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寒冬下零部件廠商如何突圍? 蕪湖伯特利搶占新能源市場
安徽省蕪湖市經開區,是一個國家級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沿著經開區泰山路兩側,有著各種各樣的汽車零部件公司。
泰山路19號,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行探訪的目的地。“蕪湖伯特利”五個金色大字貼在大門左側,一棟兩層白色大樓便是主廠區所在。沒有氣派的門崗和恢弘的辦公樓,這樣一家公司,在這條汽車零部件廠商云集的泰山路上,再尋常不過。
但在細分的汽車制動系統領域,伯特利(603596.SH)足夠亮眼,其被認為是國內少有的整車制動系統自主正向開發優質供應商。尤其在今年汽車行業下行的背景下,伯特利上半年實現營收13.10億元,同比下降0.06%,實現歸屬凈利潤1.91億元,同比增長27.05%。
“從絕對值來看,我們還是將自己定位為成長中的中小型企業。”近日,蕪湖伯特利董事長、總經理袁永彬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談道,“希望再通過10年的努力,進入全球汽車零件百強企業。”
搶占新能源汽車市場
近兩年,“車市寒冬”成為行業內提及率最高詞匯之一,汽車行業在經歷了20年的快速發展后進入調整期。
2019年上半年,據工信部數據,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13.2萬輛和1232.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3.7%和12.4%。
作為整車汽車上游,零部件企業的壓力可想而知。但在一片低迷中,蕪湖伯特利實現了歸母凈利潤的逆勢增長。
談及原因,袁永彬表示,主要是新項目在陸續投產。“我們所占的市場份額不是很大,和宏觀指數關聯性不強。就公司自身來說,我感覺市場在轉好,因為和去年相比,用工需求在增長。”
半年報顯示,新增項目中,新能源汽車項目幾乎占據半壁江山。上半年,公司在研項目120項,其中新能源項目數為45項,涉及58個新車型,其中21個為新能源車型;公司投產項目39項,其中新能源項目16項,涉及19個車型,其中新能源車型9個。
在新能源領域,伯特利有一項關鍵技術產品——“雙控電子駐車制動系統”(雙控EPB)。該機電液一體產品由公司完全自主研發,旨在提升新能源車輛的駐車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可降低整車采購成本。
“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不一樣,要加電控裝置,作用是在駐車系統失效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車子不動。而我們把電控做成雙份的,電控單元任一部件失效,系統仍可滿足法規駐車要求,而控制器成本遠低于P檔鎖止系統價格。”袁永彬向記者解釋道。
據其介紹,公司的雙控EPB還是起步階段,目前有10個項目,已量產的有江鈴、江淮、奇瑞等部分車型。
市場亦對伯特利的EPB產品寄予厚望。招商證券研報指出,未來在國內EPB市場,伯特利主要將以價格優勢同采埃孚天合汽車集團、德國大陸集團等國際品牌競爭,推動進口產品的國產化替代。
袁永彬表示,“技術上的領先,會表現為商務上的競爭力,逐漸擴大生產規模。未來隨著雙控EPB產品增量,客戶也會有降價要求,我們將通過持續改善管理、提高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來維持利潤。”
用好資本市場
伯特利成立于2004年,在汽車制動系統領域已深耕15年,但對資本市場來說,還是一個“新人”。
2018年4月27日,伯特利登陸A股上交所主板,創始人袁永彬持股 20.3%,為實際控制人,奇瑞集團旗下奇瑞科技持股16.3%為第二大股東。
伯特利的奇瑞“基因”曾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時至今日,奇瑞仍是公司的重要客戶之一。
梳理伯特利發展的脈絡,奇瑞是一個避不開的角色。當年在美工作的袁永彬之所以回國創業,少不了奇瑞從中斡旋。伯特利上市當天,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奇瑞控股總經理周必仁到場為其站臺。
袁永彬并不回避與奇瑞的關聯,他坦言,當時選擇在蕪湖創辦伯特利,主要就是為了靠近奇瑞,以縮小供貨和反應半徑。發展至今,伯特利已在重慶、河北、浙江慈溪等9地建廠,以更好地服務客戶。
談及上市,技術出身的袁永彬,對此并沒有什么“執念”。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是一件自然發生的事情”,“企業要提升知名度,要擴大規模,引入的外部資本也要追求回報”。
上市后,袁永彬明顯感到,公司的認可度比以前更高了。“在行業內外看來,我們的經營狀況、盈利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證明。”
回憶起伯特利上市經歷,中間也發生過小插曲。與A股主板不少百億、千億級營收的公司相比,伯特利不到30億的營收規模沖刺主板也曾被一度“勸退”。
袁永彬告訴記者,“也有人建議我們上中小板,但我個人還是傾向主板,這里集合了A股實力最強的一批龍頭企業。而且考慮到上交所地理位置的優勢,在不斷溝通后,最終決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從伯特利的募投項目來看,主要是為了擴大產能,募集資金凈額共5.62億,用于四個主營相關建設項目。
利用好首輪募集資金,完成募投項目建設,伯特利也在思考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用好資本市場。
“投資并購方面正在做,會謹慎對待,不會盲目為了規模去并購。主要圍繞主營業務發展做規劃,在汽車行業內投資相關標的。”袁永彬說。
此外,袁永彬表示會通過股票回購,以增加流動性;同時,為了留住人才,會采用股權激勵的方法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目前正在研究股權激勵政策,但由于有一些制度約束,還沒有落地,也期待更加市場化的政策出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