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美綠色基金投資合伙人凱達:已在中國投資17個項目 有些獨角獸企業過度炒作估值太高
特約撰稿朱麗娜新加坡報道
“我們目前第二只基金的第一輪融資接近尾聲,第一只基金已完成80%的投資。兩只基金基本相同,但第二只基金將更聚焦于農業、食品方面的投資。”中美綠色基金投資合伙人凱達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2016年11月26日,中美綠色基金成立,基金的主要投資領域包括綠色能源與節能、綠色制造與環保、綠色消費與服務、綠色出行與物流。據悉,其首個基金于今年初完成募資,金額達到37億元,而第二只基金的規模將更大。凱達透露,基金主要以私募基金的方式,針對中國一些成熟的公司進行大型的并購,通常擁有較大的股權比例,以及對一些歐美發展期項目進行風險投資。
凱達表示,在第一只基金的投資過程中,逐漸發現中國在農業食品科技方面存在很多的機遇,“在這方面的市場需求巨大,(因此我們)將歐美相關的先進技術帶入中國。”據他介紹,目前中美基金在中國已經投資了17個項目。
他向記者透露,目前該基金在中國的單個項目投資金額約為5000萬元,而在美國成長期的單個項目投資金額大約為1500萬至3000萬美元,“我們主要投資一些后期的項目,相當于傳統的C輪的銀團投資。我們考察了一些獨角獸公司,但是作為一家以財務回報為驅動的基金,市場對一些所謂的獨角獸公司炒作過多,估值過高,很難實現投資回報。”
此前,凱達曾任美國知名綠色發展技術風險投資公司Khosla Ventures的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美國大型集團嘉吉公司(Cargill, Inc.)的首席科學家兼生物技術部門負責人及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授。
篩選項目看三大因素
近年來,農業食品領域頗受風險資本的青睞。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農業及食品初創企業融資總金額達到58億美元,交易數達到283宗;與2017年相比,融資額同比飆漲222%,交易數增長了60%。
凱達坦言:“在篩選投資項目時主要考慮三大因素:一、是否對中國的環境友好;二、這是否是一個處于發展階段的項目?我們不愿意承受技術風險,相反,我們更愿意承擔執行風險;三、這個公司是否能夠從我們在中國建立的網絡中獲益,實現協同效應?”
目前,中美綠色基金投資在農業食品行業主要聚焦于三大領域,“食品安全、健康食品升級、幫助農業實現環境可持續、城市化帶來的機會如室內農場、減少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的解決方案等。”他說道。
他介紹,中美綠色基金在農業相關領域共投資了兩個項目,其中包括投資7000萬元于中國農村電商領域的首家“獨角獸”匯通達。截至2018年6月,匯通達的網絡覆蓋全國19省,1.64萬個鄉鎮,累計發展并服務鄉鎮會員店9.2萬家。
同時,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均有涉足農業食品投資,阿里系資本參投了開心麗果、美味不用等、1919.cn等企業,騰訊系資本參投了喜茶、每日優鮮、同城生活等。
“相比歐美的投資機構,中國的投資公司風格更加靈活、多元化,中美綠色基金也相對更具靈活性。在主基金之外,我們還設立了特殊目的基金,因為一些投資者不太愿意投資盲池(Blind Pool)(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募資之時,底層資產尚未確定,基金投資人對基金未來投資的底層資產存在盲區),他們希望對投資項目有更多的控制。”他表示。
外企看重中國農業食品市場
談及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投資,凱達笑言:“我們過去幾年接觸的三百余家歐美公司,都對中國市場表示了極大的興趣,明白中國是一個巨大且非常重要的市場,但他們大都對中國的監管政策、知識產權保護存有一定憂慮。因此我們與北京的一家農業食品咨詢公司成立了相關的合資公司,幫助這些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他透露,日前他陪同一家歐美生產動物飼料的公司在中國進行了大約兩周的考察,“我陪同他們去拜訪了相關行業的主要中國企業,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現狀,與相關的專家進行交流,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在全球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凱達坦言:“形勢無疑將變得更為復雜,盡管中美之間存在不同的分歧,但農業食品環境可能是雙方可以合作的領域之一。”
他認為,在數年以前,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在農業研究領域投入最多的國家,“中國在整個工業生物技術方面實力雄厚,目前大多數美國農業食品初創企業都處于早期,剛成立四五年左右,我們不斷了解中國公司在不同領域的進展,有些公司在個別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