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私募積極綢繆 “金字招牌”競技公募賽道
5月19日,富達亞洲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提交《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富達是繼貝萊德、路博邁之后,第三家提交公募基金牌照申請的外資機構。
另外,上投摩根基金49%股權掛牌轉讓,首家外資獨資控股公募基金呼之欲出。
截至2020年4月底已有26家外資私募進入中國,并已備案發行77只私募產品。
“一些外資私募也有轉公募的動力,一些有實力的外資私募會申請外資公募牌照。”5月21日,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說。
外資私募進入,最終會實現優勝劣汰,有管理能力、有品牌、有業績的基金公司將脫穎而出。
外資的“公募夢”
來中國的外資私募系出名門,其母公司在海外都是金字招牌。
比如,全球最大資管貝萊德、全球頭號對沖基金橋水、全球最大上市另類資產管理公司英仕曼、歐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團瑞銀、歐洲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機構安本、全球最大的CTA公司元盛資本、歐洲最大的保險公司安聯集團……
記者從基金業內了解,外資私募大多希望“私轉公”。
2020年4月1日,中國正式取消對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當天,貝萊德、路博邁即遞交了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請。
一個多月后,富達也遞交了申請。
一位外資私募的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其公司的一個目標是未來在中國拿到公募牌照。
不過,在“私轉公”的路上,也有外資私募基金沒打算馬上跟進。
“我們暫時不考慮,我們想先把業績做好,得到市場認可以后,再去申請公募牌照。”5月21日,一家外資私募在中國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其解釋,“很多外資私募機構本來在中國的戰略就是拿牌照優先。但我們在中國的戰略其實是向高毅、景林、淡水泉這種機構靠攏。當我們國內業務的業績受到大家認可——這可能需要兩到三年時間,然后我們再去申請公募牌照,這從業務的角度來看是順勢而為,如果只是為了公募牌照,跟我們公司的發展策略不太相符。”
盡管有早晚之分,但“私轉公”都是外資私募未來的方向。
“不少進入中國的‘外資私募’在海外都是大型公募,他們的公募管理經驗更加豐富,來中國的‘第一志愿’也原本是做公募。對這類公募背景的外資私募來說,一開始做私募主要是受到國內政策的限制,公募的牌照沒有放開。”格上財富投研部總監付饒表示。
除了外資私募把目標瞄準“私轉公”之外,中外合資的公募基金公司的外方,也在尋求控股或獨資“公募”。
不久前,上海信托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上投摩根基金公司49%股權。有市場人士預測,摩根資管或將拿下這49%的股權,成為上投摩根基金的唯一直接股東。
公開數據顯示,在公募行業153家基金管理公司中,中外合資公司共53家,其中外資機構持股比例為49%的有20家,完成外資控股僅差2%的股權。
“外資都想獨資或控股,畢竟基金公司是優質資產。”一位合資基金公司的人士說。
誰是競技場上的贏家?
記者查詢發現,外資私募77只已備案產品中,包括債券基金、主動管理股票型基金、量化基金、FOF產品等不同類別的投資產品。
據付饒介紹,雖然有一部分外資已經進入中國,但是他們對于中國市場的影響仍比較有限。
這些外資私募的業績如何?私募界的一位人士表示,外資私募不想展示短期業績,但目前外資進入國內時間還不久,還沒有長期業績。
不過,玄甲金融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外資私募的募資渠道目前比較弱,比如前幾年貝萊德進來后發的私募僅有一百萬,可見銀行券商代銷渠道還是不大愿意代銷。原因主要在于外資追求高確定性使得短期業績不夠出彩,且傭金水平較低,所以,還需要假以時日。
“外資私募平均實力水平可以肯定是高于國內水平的,投資體系成熟度高,風控認知強。”上述玄甲金融人士表示。
不過,付饒認為,“在短時間內,外資比較難占領較大市場份額。”
付饒給出的理由是,外資管理人在國內會受到更強的監管。基金業協會對于海內外基金管理人的管理是分開的,對外資管理人的審批則會更加嚴格。其次,海外的管理人投資方法和投資業績或很難被國內的投資人適應。
“這兩種方式其實都值得認可,然而不幸的是,挑剔的中國投資者通常等不了那么久。”付饒表示,海外管理人對風險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所以他們做出來的基金的行業偏離和風格偏離都非常小,但相應的超額收益也會變小。很多海外的管理人直接照搬他們在本土的策略,難免會出現不適應。
一位曾參與外資機構調研的基金業資深人士表示,設立合資公司就是想引入外方的先進理念、先進方法和先進策略,但真正運作以后,業績并沒有太理想。外方在合資基金公司里面,跟內資基金公司相比,沒有整體表現出優勢。最終市場要用業績說話,外資進來,如果不能給投資者賺錢,投資者就不會買他們的產品。
“未來外資獨資就一定能好嗎?這很難說,未來要靠業績說話,市場很現實。內資基金以平常心來看待他們入市就好。”其指出。
“外資的基金管理人或許不能很快的占領中國市場,其實很多優秀的中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并不輸給海外的管理人。”付饒說。
楊德龍也認為,外資私募有競爭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在于外資的投資經驗、投資風格有比較先進的地方,不過,團隊本土化也很重要。“外資巨頭的進入,會加劇國內的公募和私募的競爭,但國內機構也有自身優勢,包括渠道和客戶資源等。最終會實現優勝劣汰,有管理能力、有品牌、有業績的基金公司將脫穎而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