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zara皆制定目標加大使用量,綠色纖維為何備受名牌寵愛?
原本絢爛多姿的成衣界的時尚,如今只有把“綠色”真正融入其中,才能煥發出更強活力,也才能更具生命力。而成衣界的“綠色”內涵,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上游環節的綠色纖維材料去支撐。在此大背景下,綠色發展成為化纖行業當前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在這個過程中,積極開展“綠色纖維”標志認證成為重要抓手。自該項工作開展以來,紡織產業鏈上掀起了一股重視研發和生產綠色纖維、加大綠色纖維應用的綠色浪潮。
下游企業環保材料應用意識漸覺醒
綠色纖維包含3大類,分別為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再生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和原液著色化學纖維。研發、生產綠色纖維的過程,本身就是化纖行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而從全產業鏈角度看,綠色纖維的價值最終還是要通過在下游織造和終端品牌領域的廣泛應用才能體現出來。
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體育運動品牌這些年一直對綠色纖維中的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情有獨鐘”。他們越來越多地把使用了循環再利用聚酯纖維制成的運動鞋、運動服裝等產品推向市場。并且,這類產品的零售價格一般比用原生纖維制成的產品高。
耐克此前發布的《2016/2017財年可持續發展商業報告》顯示,2017財年,耐克75%的鞋類和服裝產品使用了可回收材料,其中主要是再生聚酯纖維。耐克的FlyKnit系列鞋面都是由再生聚酯纖維制成的。
不止是體育運動品牌如此,以ZARA、H&M為代表的全球快時尚品牌也越來越注重在供應鏈上游環節選擇綠色原材料。依據H&M此前制定的目標,預計到2030年,品牌所用的原料將實現100%循環再生或屬于可持續型。ZARA品牌上海分公司的一名負責人也向記者介紹,以前,零售商與原料供應商之間存在一些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但現在,品牌商面對較長的供應鏈條,希望能與做得好的上游企業加強對接,而采購綠色原料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以此希望構建負責任的品牌價值鏈體系。
在我國,一些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意識的零售品牌也開始嘗試這樣做。總部位于福建晉江的361度(中國)有限公司是國內體育用品零售龍頭企業之一。2017年,其營業額為51.582億元,同比增長2.7%,毛利為21.564億元,毛利率約為41.8%。其中,服裝銷售額占其總營業額的比例約為38.5%。為了提升產品創新能力,這幾年,361度的服裝品類在工藝、科技含量、功能和品質上狠下功夫,開始嘗試采用環保面料,而環保面料所具有的不少特點,是由綠色纖維賦予的。
361度(中國)有限公司材料規劃開發總監田友如向記者表示,運動品牌目前比較關注對環保材料的使用。這幾年,361度逐漸開始使用原液著色再生纖維、生物基纖維。目前,361度正在考慮如何從“原料-織造-染色整理-成衣制造”等環節形成一個閉環,整合資源和產業鏈,真正做到綠色環保。
不過,田友如指出了一些有待改進的實際問題。比如,361度在對環保材料的使用過程中發現,環保染料染色屬于低溫染色,但在后期處理中會遇到一些問題,這限制了對這種材料的使用。就原液著色纖維來看,在打樣階段面臨起定量問題;在手感方面,用原液著色纖維做出來的面料與常規染色面料仍有一定差異。
“如果這些問題接下來能有效解決,綠色環保材料在下游的應用量將會更大。”田友如說道。
魯豐織染有限公司是國內知名的襯衫面料生產商之一,主營高檔襯衣面料。該公司設計主管鐘偉浩表示,公司目前通過供應商、生產商、品牌商和銷售團隊四位一體的模式在向消費者提供綠色服務。生態、環保、健康不只是國家的倡導,也是下游客戶的需求。目前,公司正在開發原液著色面料、再生滌綸面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在實際應用方面,鐘偉浩也提出了與田友如同樣的問題。“公司在使用原液著色纖維過程中也存在起定量問題。下一步,希望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使綠色、環保產品的市場進一步拓展。”鐘偉浩說。
加強對國內大眾理念引導很關鍵
采用了綠色纖維的服裝服飾產品究竟能不能被市場接受,還得由消費者說了算。此前,受多重因素制約,國內消費者對綠色纖維中的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制品存在一些誤解,至于對購買使用了綠色材料的服裝、家紡產品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就更不清楚了。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顧問趙慶章感慨道:“再生纖維主要用來作填充料,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中低檔產品的代名詞,但現在,再生纖維行業早已不是當初的情況。”
這意味著,接下來,要想努力擴大綠色纖維在國內服裝、家紡等終端領域的應用和銷售市場,如何集合多方力量,使大眾對綠色纖維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認識到購買綠色纖維制品的意義非常關鍵。
趙慶章介紹,現在原生纖維能做的產品再生纖維都能做。從生產環節看,再生纖維需要經過幾個小時、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加工,細菌完全可以被消除,廢舊瓶片和廢舊紡織品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根本不會被帶入纖維中。此外,再生纖維生產企業不斷升級裝備,這也使產品具有更高品質,更安全、更綠色。
“綠色纖維制品值得信賴,消費者完全可以打消對再生纖維產品品質、安全性的擔憂,放心選購掛有綠色纖維標志的產品。那些獲得綠色纖維標志認證企業的產品,售價比原生滌綸更高,不少國際知名品牌都是我國再生纖維企業的客戶,這說明我國再生纖維企業的產品質量是過關的。而且,綠色纖維標志的認證過程非常嚴格,包括原料采購、工藝流程等整個環節,這能夠保證再生纖維的質量。”趙慶章強調。
正如趙慶章所說,國外消費市場在這方面早已走在了前面。對此,長期接觸國外知名運動品牌客戶的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人新材料”)總工程師余新健深有感觸。談到“佳人新材料為何會有這么足的動力繼續做大”的問題,他答道:“我們公司與多個國際知名運動品牌已合作多年,在與客戶的合作中我們發現,這些品牌本身就制定了可持續發展計劃。他們希望能在提高滌綸纖維用量的同時卻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逐漸加大了對再生纖維和原液著色纖維的采購量。下游客戶的需求增長,使佳人新材料繼續擴大發展的信心更為堅定。而這些國外運動品牌的發展信心又來自何處?當然是來自他們的消費者對于綠色紡織品的認可度和購買力。”
不過,國內市場消費者的意識也正在改變。一方面,隨著消費理念的普遍提升,國內消費者對綠色生態系列產品正變得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在綠色發展的大浪潮中,更多的公共組織、平臺開始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具有綠色、環保價值的新興材料行業,并開始加大對該行業的關注,對大眾理念進行引導。比如,今年6月4日晚間,央視2套《經濟信息聯播》欄目中播出了《難回收的舊衣服》的專題報道,這無疑是一次很好的“科普”。
而且,一些國內品牌自身也正在加強對消費者的理念引導。“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服裝的過程中并沒有意識到環保跟自己有關系,所以,361度希望繼續加大對消費者的引導。”田友如說。
綠色纖維事關紡織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纖維標志認證由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指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具體實施。目前,我國共有21家企業獲得了綠色纖維標志認證。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指出,化纖目前已占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80%,每年的加工量約為5000萬噸,而我國化纖產量約占世界化纖總產量的70%。我國化纖產業的體量如此大,其綠色發展直接關系著紡織工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在化纖產品中,石油基產品約占90%,而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石油基化纖產品也不易在自然界中降解,因此,必須解決化纖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問題。開展綠色纖維標志認證,正是為了有效推動化纖工業的綠色發展。
一直專注于做原液著色纖維的浙江金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批通過認證。該公司行政部主任沈冬梅介紹,公司做原液著色纖維近20年,產品用途廣泛,客戶相對高端,目前,面料、家紡企業對綠色纖維的需求量比較大。公司使用的油劑等都是環保的,生產過程也強調環保,已經形成一定的綠色制造方案,并不斷完善認證體系。2018年,公司著重從設計、生產過程、營銷等方面形成一體化方案。
“我們公司盡力擴大綠色纖維在下游客戶中的宣傳,要求業務員就此一一去與客戶溝通,去給客戶講解。目前,一些客戶甚至提出綠色纖維定制的概念。接下來,公司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下游客戶,使他們對綠色纖維更加重視。”沈冬梅說。
佳人新材料以廢舊紡織品為原料,通過“化學法”的徹底分解,把原料還原成全新的聚酯纖維,在過程中可以去除顏料、顏色和雜質,生產的再生滌綸產品的品質堪比原生滌綸。余新健指出,通過綠色纖維標志認證是榮譽,也是對企業的更好鞭策。接下來,從生產到后道產業鏈,公司將與下游品牌商廣泛合作,從環保、生產、產業鏈角度都要更好地體現綠色。在生產環節,公司今年加大技術創新,擴大產能,還將重點推出環境友好型的無銻催化劑再生聚酯產品。
揚州天富龍科技纖維有限公司擁有再生纖維生產線17條,年產能約為20萬噸,其生產的再生有色滌綸短纖維也獲得了綠色纖維標志認證。該公司副總經理陳堅表示:“我們發現,下游客戶對再生纖維的需求量逐年上升。此前,社會上對再生纖維存在一定誤解,但公司實行嚴格的、更高的標準,開發出高標準、高質量的產品,通過自身不斷突破和客戶推進,獲得了更多認可。”
那么,綠色纖維標志認證工作和獲得認證企業接下來的重點發展方向是什么?對此,賀燕麗表示:“我們要制定綠色纖維的相關標準,以此作為評價企業產品能否加入認證的依據;生產綠色纖維的企業要不斷提升工藝和技術,使產品更豐富、節能降耗的水平更高;應加大對綠色纖維的傳播和推廣力度,讓社會上更廣泛的群體以及上下游企業更了解、更認可綠色纖維;要繼續壯大認證企業的隊伍,擴大獲得認證企業的規模,并積極推動家紡、服裝等下游品牌使用綠色纖維吊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