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會是下一代紡織制造業中心嗎?
近年來,非洲新興市場開始成為中國紡織產業對外進行投資合作的熱門區域,紡織產業對非投資額增長明顯。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紡織產業對非投資總額為1902萬美元,2016年達到5937萬美元,增長率為212%。2017年,紡織產業對非新增投資額超過3億美元。
非洲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速的地區之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顯示,過去十年非洲的整體經濟增長率幾乎年年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年為尋求持續性的經濟發展與突破,許多非洲國家也正積極營造更友好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資進駐,這無疑成為中國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的一大契機。
非洲有55個國家、12億人口,整體GDP曾連續多年以5%的速度穩定增長,而在未來五年內,IMF也預估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將會持續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非洲的人口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根據聯合國報告顯示,目前全球人口總數約為76億人,預計2050年將增加至98億人,其中非洲將貢獻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增長數量。屆時非洲大陸的人口數預計將翻倍增長,達到25億的規模。也就是說,每4個地球人里面就有一位來自非洲。
當前中國紡織業“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大,擁有極大投資潛力的非洲大陸是中國紡織企業重點考察以及尋求合作機遇的新目的地。埃塞俄比亞、埃及等國家已經落地了很多中國紡織服裝領域投資項目。
全球制造業的一塊凈土
紡織和服裝業在協助非洲國家脫貧上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埃塞俄比亞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埃塞俄比亞的生產成本更低,瑞典服裝零售商H&M、英國連鎖超市Tesco等跨國企業已經或計劃在埃塞俄比亞建立服裝加工廠,紡織服裝行業吸引外來投資大幅增長。
埃塞俄比亞工業部發放的最新數據顯示,在2016至2017財政年度,迅速發展的紡織和服裝業為國家帶來近9000萬美元的收益。與海外投資者(主要來自中國)合作興建的新落成工業園區遍布全國各地,這些園區帶動了當地紡織和服裝業的增長。近幾年,埃塞俄比亞紡織品服裝出口也急劇增加,出口產品主要以服裝、紗線、紡織面料以及文化服飾為主。
埃塞俄比亞目前擁有約1億人口,其中勞動人口就占了半數。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埃塞俄比亞的總勞動人口在2017年已突破5000萬大關,是僅次于阿爾及利亞的非洲第二大勞動人口國家。
而且埃塞俄比亞有著比阿爾及利亞更加完善的水、電、鐵路與道路等基礎設施,同時勞動成本低廉(日薪約3美元),比許多東南亞國家更便宜,加上勞動人口因教育普及而素質日漸提高,整體勞動力極具競爭性,被稱作“制造業最后一塊凈土”。
根據聯合國會議發布的《世界貿易發展投資報告》數據,埃塞俄比亞2017年吸引了東非地區76億美元外資的近一半。
2017年投建的工廠包括美國PVH公司(CK和Tommy Hilfiger的供應商)、迪拜Velocity Apparelz(李維斯、Zara和安德瑪的供應商)以及中國江蘇陽光集團(阿瑪尼和Hugo Boss的供應商)。
中國紡織企業浙江米娜紡織有限公司看中埃塞俄比亞的勞動力資源與相關的優惠獎勵措施,10年來相繼在當地投資木材、紡紗、印染等項目,累計投資達1億美元。其中,紡紗項目收購了當地最大的一家國有紡織企業。2016年,米娜公司投資6400萬美元,購買30多畝土地,建成了占地3.6萬平方米的印染生產車間,5條集針織、梭織、印花、染色于一體的生產線。生產設備主要來自韓國、日本、意大利和美國等國家,生產的產品全部銷往歐美市場。
縱觀埃塞俄比亞的投資環境優勢,除了擁有充沛且受過教育的勞動人口,該國也在國內法規和國際貿易法案的層面提供了許多松綁與優惠。如2014年埃塞俄比亞政府頒布新法令,規定大部分用于加工服裝的原料及副料進口免稅,有效解決了過去埃塞俄比亞服裝及衣著附件進口關稅稅率高達35%的投資者困境,借此鼓勵外商投資紡織成衣行業。
而埃塞俄比亞同時身兼美國“非洲增長和機會法案”(AGOA)、歐盟“除武器外一切都行” (Everything but Arms)與非洲“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的成員身份,不僅讓在該國投資設廠的外商享有商品銷往美國、歐盟免關稅,同時還能以優惠關稅出口至共計3億人口的23個非洲國家,市場潛力無窮。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積極把握埃塞俄比亞的生產、稅負優勢,同時參考當地的中國企業經驗,大力開拓新市場。
非洲,下一個紡織制造中心?
還有很多非洲國家已將紡織業列為重點發展行業,在發展紡織業方面表現出各自的優勢。例如,紡織業在埃及是一個傳統領域,埃及擁有較為完整的紡織生產鏈,紡織品市場規模在非洲名列前茅;在萊索托,紡織業已經成為最大的就業支柱,幾乎占50%的正式就業崗位,勞動力成熟;納米比亞政府出臺過一系列鼓勵和保護外商投資的法規,其中出口加工區內的政策尤為優惠;莫桑比克紡織業在吸引外資上的優勢主要是國內政局穩定、生產優質棉花、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低廉。更為有利的是,該國可以為投資者提供紡織品的市場準入份額。
“非洲制造”是非洲當地人民的共同期盼。而中國則十分希望能幫助非洲完成工業化,中國駐南非大使田學軍在2016年的中非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中說過,中國希望能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和非洲一起制造”。
在國家號召和整體謀劃下,不少具有資金、技術優勢的中國企業走進非洲投資建廠,不僅僅只是一般的衣物,皮革制品、塑料制品和鞋子都已經開始轉變為“非洲制造”。中國企業在獲取大量成本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的同時,也推動了非洲國家紡織服裝制造業的發展,實現了互利共贏。
非洲要成為紡織制造中心尚待解決的問題
非洲發展紡織服裝工業具有巨大潛力一直是人們的普遍共識,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約,非洲發展成為下一個紡織業中心還有待時日。
1. 基礎設施問題
過去十多年間,越南、孟加拉等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是世界紡織服裝自由貿易中實力明顯增強的參與者,成為中國海外紡織品服裝訂單的有力競爭者。而非洲在紡織品、服裝方面的進出口貿易額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還很少,它們的紡織業總體來說仍是以來料加工的加工貿易為主,其出口紡織品和服裝的附加價值很低。
因為與東南亞國家相比,非洲大多數國家紡織工業基礎薄弱,正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生產技術落后、設備陳舊、技術人才短缺、勞資關系緊張、管理混亂等問題,產業鏈不完善,無法跟上國際紡織服裝市場的潮流。
目前中企在非洲建廠還不得不面臨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備等一系列問題,比如,從盧旺達基加利運往肯尼亞港口蒙巴薩所消耗的交通成本往往比從蒙巴薩運往廣州都要高;發電方面較為先進的尼日利亞,在夏季高峰時期也仍然時常斷電,需要企業自行配備發電設備或發電廠。這些都增加了投資成本。
2. 治安環境問題
安全問題也是到非洲地區投資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要素。近年來,非洲地區的傳統安全問題有所緩解,但并未完全消失,仍然時有爆發,主要是政權交接危機、軍事政變和社會治安問題。非洲多個國家政局不穩定,社會治安不佳,犯罪率較高。
與此同時,非洲地區的非傳統安全問題逐漸凸顯,成為最嚴重的安全威脅。如部族主義、“資源詛咒”、海盜、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經濟發展滯后、政府治理能力低下、外來勢力干涉以及恐怖主義滲透等,嚴重影響著非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傳統安全問題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相互交織,使得非洲民眾安全感缺失,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也受到一定威脅。
專業人士建議,紡織企業投資非洲一定要謹慎細致地做好調查,把對非投資與企業發展戰略結合起來,不能盲目行動。在選擇投資國時,綜合考慮政治穩定程度、法治環境、供應鏈完善程度、綜合生產成本、人才儲備與物流等因素,結合企業的發展目標擇優選擇。此外,還應當考慮市場準入成本的因素,優先選擇與出口目標市場具有優惠區域貿易安排的國家,例如主要出口美國就應當選擇《非洲成長與機遇法案》(AGOA)的受益國。
隨著以埃塞俄比亞、埃及為代表的非洲國家政府在紡織服裝領域吸引投資的持續發力,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開始重視紡織服裝業發展,并希望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加快本國產業升級,樹立具有非洲特色的時尚產業,并提供更多就業機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