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亞馬遜電商主業要退出中國?熬不過阿里、京東和拼多多的無奈之舉?
近日有消息稱,亞馬遜將退出中國。另有電商戰略分析師透露,明天將宣布該消息,未來將保留部分業務,包括Kindle和全球跨境業務。對于此事,亞馬遜中國方面尚未公開回應。
消息顯示,今后亞馬遜在中國僅保留兩塊業務:一是kindle,二是跨境貿易,其他業務將全部裁撤。換言之,亞馬遜主營業務電商將退出中國。
公開資料顯示,亞馬遜1994年成立,1997年5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第一紡織網記者今天查閱資料顯示,截止2019年4月17日,亞馬遜股價達到了1863美元,漲幅0.98%,以營業收入計,公司是全球第一的互聯網零售以及云計算龍頭,財報顯示,2018年,亞馬遜實現營業收入15525.80億元,同比增長30.9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671.53億元,同比增長232.11%。
從銷售內容的角度,亞馬遜銷售一切能銷售的產品,包括日常衣食住行的商品。同時,公司也銷售音樂、食品、電子書等數字產內容。為了輔助銷售數字內容,公司也開發了諸如Kindle、FireTV等硬件設備。2017年公司收購全食(WholeFoodsMarket)后,開始進行線下實體銷售。面向開發者,亞馬遜提供了Amazonalexa(亞馬遜的人工智能助手)、AmazonAppstore(亞馬遜設備的應用商店)、AmazonWebServices(簡稱AWS,亞馬遜云)、AmazonDashServices(在設備上提供亞馬遜Dash服務)。業內人士認為,強大的技術是亞馬遜與對手競爭時最有力的武器。
而在方正證券分析師倪華看來,亞馬遜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電商對傳統商業的沖擊史,回顧它的歷史能幫公眾很好的理解渠道格局的變遷;同時亞馬遜也是“從優秀公司跨越到卓越公司”的案例之一,研究亞馬遜的特征有助于公眾挖掘真正穿越經濟牛熊的公司。
亞馬遜做線上圖書起家,成立13年后的2007年,線下圖書行業營收規模達到頂峰并開始下滑。1999年開始做3C電子品類,對線下兩大3C連鎖巨頭產生巨大沖擊,2009年(10年跨度)電器城破產,2010年(11年跨度)百思買達到營收頂峰并開始全渠道轉型以對抗亞馬遜。2002-2005年開始做服飾、運動、鞋等百貨品類,2015年(10年左右跨度)梅西百貨營收規模到達頂峰。每當亞馬遜開始滲透一個品類的時候,往后數十年恰好是行業巨頭面臨巨大壓力的時點。
1994-1996:貝佐斯嗅到互聯網的快速爆發,成立亞馬遜,公司以網上書店的形象進入消費者視線,以便捷的網上購物體驗(24小時在線、足不出戶),快速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書店”。1996年末,亞馬遜網站上有超過250萬種不同書籍,其中包括150萬在版英文書籍,100萬絕版書籍。亞馬遜并不擁有大量庫存,而是通過在線形式靈活對接訂單。截至1997年3月,亞馬遜累計銷售超過3200萬美金的書籍,服務超過34000名客戶,遍布100個國家,網站的日點擊量超過8萬。
1997-2002:電子消費品以及其他商品占比逐漸提高,國際業務逐步拓展。
2003-2016:多媒體業務占比逐漸下降,引入第三方服務、Prime會員、AWS等高毛利服務類業務。
2014至今:亞馬遜的服務類業務占比持續提高,多元布局尋找下一個高增長點。
倪華認為,中國線上線下格局也極其類似,只是由于中國的人口密度更高,基建等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電商物流規模經濟明顯,更適合電商發展。因此中國電商增速更快,對線下的沖擊更猛烈,沖擊的時間周期更短。中國線下業態的頂峰時點分別是2012年的家電3C、百貨,2015-16年的商超。
據Euromonitor統計,2018年全球互聯網零售的規模達17176億美元,同比增長20%,除了2009年金融危機增速只有7%,2004-2018年其他年份基本保持在15%以上的增速。按Euromonitor統計數據來看,亞馬遜占全球互聯網零售的25%,阿里巴巴占15%,京東占12%,前三家占比達52%,比2017年提升5個百分點,全球互聯網零售呈現高度集中的趨勢。持續高增長的行業,龍頭集中度又在不斷提升。催生了亞馬遜、阿里巴巴這樣的超級公司。
據倪華介紹,2004年亞馬遜計劃進軍中國市場,亞馬遜發展較早,商品種類豐富、價格合理、信譽度和知名度較高,在倉儲物流、運營經驗方面享有優勢。2004年亞馬遜在中國B2C領域也鮮有競爭者。2003年阿里巴巴集團投資1億人民幣成立淘寶網,eBay以1.5億美元收購易趣剩余67%股份完成對易趣的全盤并購,二者當時均專注于C2C,B2C領域主要有當當網和卓越網等。
當當網采用“亞馬遜模式”,向消費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品類,當亞馬遜希望通過并購本地電商打入中國市場時,當當網無疑是最為契合的。與當當網不同,卓越網走“精品打折”路線,提供較少商品品類,折扣在3-5折,并依靠龐大的出貨量和供應商拿返點,即“精選品種、全場庫存、快捷配送”的“卓越模式”,精選標準化產品、大批量采購并高折扣售出、在北上廣三地實現對99%的用戶24小時內送達,這種“小而精”的模式成本低、易走量,在發展初期更具優勢。
亞馬遜最初與當當網談判,希望以1.5億美元收購當當70%的股份,但李國慶夫婦的底線是出讓20%-25%的股權,雙方因為股權比例的分歧并未達成合作。亞馬遜隨后與卓越網接觸,2004年年8月亞馬遜以以7500萬美元協議收購卓越網,該部分金額涉及約7,200萬美元現金以及員工期權。收購完成后亞馬遜開始在中國復制美國經驗,重點投資倉儲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6月,卓越網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的庫房正式投入使用,擁有200個坐席的呼叫中心使卓越網的客戶電話接通率從30%提升至96%。IT系統的全面升級使卓越網導購系統有明顯改善。然而占有優勢的亞馬遜中國(卓越)卻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2007年原摩托羅拉亞太區副總裁王漢華出任卓越總裁,之后成為亞馬遜中國區總裁,王漢華進入亞馬遜中國(卓越亞馬遜),亞馬遜的倉庫實現了全自動化管理,揀貨員配有電瓶車和掃描槍,電瓶車的路線由電腦設計,當當的倉庫內則是純手工操作,產品按照銷售頻率從高至低由門口向倉庫內擺放,但當當卻因為為24小時兩班快遞比亞馬遜24小時直接一次快遞獲得了半天的優勢。
2007年,亞馬遜完成對卓越網的系統改造,將卓越網更名為“卓越亞馬遜”。2011年,卓越亞馬遜再次更名為“亞馬遜中國”。2009年亞馬遜在中國互聯網零售領域的市場份額為8.4%,2010年跌至3.7%。2012年淘寶商城更名為“天貓商城”進入B2C領域,京東獲得融資,本土電商促銷節不斷。2014年,阿里巴巴和京東赴美上市,當年二者在中國電商的市占率分別達到46.3%和14.4%,而亞馬遜僅有1.4%,可以說亞馬遜在中國市場做的并不成功。
倪華認為,亞馬遜在中國遭遇挫折的原因在于:
(1)、亞馬遜在中國市場本土化不夠充分,路徑依賴桎梏發展。
1)、“合理庫存”未充分考慮本土實際情況。。2008年,王漢華和團隊以很好的價格拿到了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的包銷資格,但亞馬遜總部認為該產品不需要那么多庫存,最終取消了該合作,以至于當該產品大賣時,亞馬遜甚至還需要從當當網采購。
2)、嚴格的審查制度使其喪失大批供應商。亞馬遜將“差評率低于1%”和“24小時未回復低于3次”作為供應商的考核標準,系統檢測到未達標會自動關閉店鋪,人工無法修改,而中國本土的電商則設置扣分、罰款和暫時關閉等多級審查制度和申訴渠道保持系統的靈活性,從而吸引了更多供應商。
3)、忽視中美消費群體差異,未能有效吸引中國消費者。亞馬遜開發的推薦引擎希望給制造“驚喜和發現”,目的是“通過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好的購買決策”,重在讓消費者發現更多感興趣但還不了解的商品,促銷打折信息針對會員發放,而中國的線上消費者多由線下轉化,仍不能擺脫“百貨”的購物習慣,希望能直觀看到打折促銷的信息。中國的消費者也較難適應信用卡的支付方式和郵件的溝通方式。
(2)、亞馬遜總部未能給予中國充分授權。中國區總裁王漢華僅有銷售方面的權限,雖然為亞馬遜中國(卓越亞馬遜)引入亞馬遜先進的倉儲和物流網絡,但中國市場的物流和運營事項需要由亞馬遜總部決定,王漢華甚至不能決定更改市場營銷預算和產品包裝。
2018年亞馬遜在中國互聯網零售領域的市場份額僅為1.1%,而中國的本土電商不斷崛起,2018年阿里巴巴市占率達到41%,京東則從2013年的12.9%上升至現在的34.2%。同樣的,公眾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亞馬遜中國的失敗。為什么在美國亞馬遜模式行業第一,而中國則是阿里最大、京東、拼多多各有市場?亞馬遜模式的特點是自建物流體系,服務貴但體驗好,美國的收入水平較高,對“好服務價格貴”接受程度更高,而中國13億人口收入分布嚴重不均,“京東模式”可以覆蓋高端客群,對三四五線甚至農村居民則較難覆蓋。這就是中國的消費分層,往后看,中國電商物流的競爭格局也略有差異,美國亞馬遜占有電商50%以上份額,電商物流環節控制的規模行業第一,而中國是阿里控制著60-70%的物流信息。理論上來看,樣本越大,一個方程的最優解越好。所以邊際上來看阿里物流體系的效率還在提升,京東則需要通過體外融資的方式加杠桿來構建重資產物流的壁壘。
倪華表示,亞馬遜中國面對目前中國的競爭格局應該發揮國際優勢,發展跨境電商,而亞馬遜在跨境電商業務方面的優勢在于其豐富的國際站點、豐富的品牌合作關系以及龐大的跨境物流體系,2015年亞馬遜在全球已經建立14大站點,全球運營中心超過100個。2019M1亞馬遜海外購已經可以實現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的站點對接,同時也提供保稅倉選項。
而此間則有媒體報道,網易考拉將合并亞馬遜中國海外購業務,雙方或采取換股方式。據悉,網易和亞馬遜正在推進有關中國電商業務的重大重組,網易考拉將合并亞馬遜中國海外購業務,該談判歷時數月,由網易考拉主動發起并推進,雙方或采取換股方式。該交易于2018年年底簽約,但進展并不順利。知情者稱,“雙方談判期間都提了一些條件,經歷了商業談判中能出現的所有困難”,這緣于亞馬遜是一家強勢的大公司,而非一個純買方或者純賣方的直接買賣。
截止目前,亞馬遜和網易方面均回復“不予置評”。
消息顯示,今后亞馬遜在中國僅保留兩塊業務:一是kindle,二是跨境貿易,其他業務將全部裁撤。換言之,亞馬遜主營業務電商將退出中國。
公開資料顯示,亞馬遜1994年成立,1997年5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第一紡織網記者今天查閱資料顯示,截止2019年4月17日,亞馬遜股價達到了1863美元,漲幅0.98%,以營業收入計,公司是全球第一的互聯網零售以及云計算龍頭,財報顯示,2018年,亞馬遜實現營業收入15525.80億元,同比增長30.9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671.53億元,同比增長232.11%。
從銷售內容的角度,亞馬遜銷售一切能銷售的產品,包括日常衣食住行的商品。同時,公司也銷售音樂、食品、電子書等數字產內容。為了輔助銷售數字內容,公司也開發了諸如Kindle、FireTV等硬件設備。2017年公司收購全食(WholeFoodsMarket)后,開始進行線下實體銷售。面向開發者,亞馬遜提供了Amazonalexa(亞馬遜的人工智能助手)、AmazonAppstore(亞馬遜設備的應用商店)、AmazonWebServices(簡稱AWS,亞馬遜云)、AmazonDashServices(在設備上提供亞馬遜Dash服務)。業內人士認為,強大的技術是亞馬遜與對手競爭時最有力的武器。
而在方正證券分析師倪華看來,亞馬遜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電商對傳統商業的沖擊史,回顧它的歷史能幫公眾很好的理解渠道格局的變遷;同時亞馬遜也是“從優秀公司跨越到卓越公司”的案例之一,研究亞馬遜的特征有助于公眾挖掘真正穿越經濟牛熊的公司。
亞馬遜做線上圖書起家,成立13年后的2007年,線下圖書行業營收規模達到頂峰并開始下滑。1999年開始做3C電子品類,對線下兩大3C連鎖巨頭產生巨大沖擊,2009年(10年跨度)電器城破產,2010年(11年跨度)百思買達到營收頂峰并開始全渠道轉型以對抗亞馬遜。2002-2005年開始做服飾、運動、鞋等百貨品類,2015年(10年左右跨度)梅西百貨營收規模到達頂峰。每當亞馬遜開始滲透一個品類的時候,往后數十年恰好是行業巨頭面臨巨大壓力的時點。
1994-1996:貝佐斯嗅到互聯網的快速爆發,成立亞馬遜,公司以網上書店的形象進入消費者視線,以便捷的網上購物體驗(24小時在線、足不出戶),快速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書店”。1996年末,亞馬遜網站上有超過250萬種不同書籍,其中包括150萬在版英文書籍,100萬絕版書籍。亞馬遜并不擁有大量庫存,而是通過在線形式靈活對接訂單。截至1997年3月,亞馬遜累計銷售超過3200萬美金的書籍,服務超過34000名客戶,遍布100個國家,網站的日點擊量超過8萬。
1997-2002:電子消費品以及其他商品占比逐漸提高,國際業務逐步拓展。
2003-2016:多媒體業務占比逐漸下降,引入第三方服務、Prime會員、AWS等高毛利服務類業務。
2014至今:亞馬遜的服務類業務占比持續提高,多元布局尋找下一個高增長點。
倪華認為,中國線上線下格局也極其類似,只是由于中國的人口密度更高,基建等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電商物流規模經濟明顯,更適合電商發展。因此中國電商增速更快,對線下的沖擊更猛烈,沖擊的時間周期更短。中國線下業態的頂峰時點分別是2012年的家電3C、百貨,2015-16年的商超。
據Euromonitor統計,2018年全球互聯網零售的規模達17176億美元,同比增長20%,除了2009年金融危機增速只有7%,2004-2018年其他年份基本保持在15%以上的增速。按Euromonitor統計數據來看,亞馬遜占全球互聯網零售的25%,阿里巴巴占15%,京東占12%,前三家占比達52%,比2017年提升5個百分點,全球互聯網零售呈現高度集中的趨勢。持續高增長的行業,龍頭集中度又在不斷提升。催生了亞馬遜、阿里巴巴這樣的超級公司。
據倪華介紹,2004年亞馬遜計劃進軍中國市場,亞馬遜發展較早,商品種類豐富、價格合理、信譽度和知名度較高,在倉儲物流、運營經驗方面享有優勢。2004年亞馬遜在中國B2C領域也鮮有競爭者。2003年阿里巴巴集團投資1億人民幣成立淘寶網,eBay以1.5億美元收購易趣剩余67%股份完成對易趣的全盤并購,二者當時均專注于C2C,B2C領域主要有當當網和卓越網等。
當當網采用“亞馬遜模式”,向消費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品類,當亞馬遜希望通過并購本地電商打入中國市場時,當當網無疑是最為契合的。與當當網不同,卓越網走“精品打折”路線,提供較少商品品類,折扣在3-5折,并依靠龐大的出貨量和供應商拿返點,即“精選品種、全場庫存、快捷配送”的“卓越模式”,精選標準化產品、大批量采購并高折扣售出、在北上廣三地實現對99%的用戶24小時內送達,這種“小而精”的模式成本低、易走量,在發展初期更具優勢。
亞馬遜最初與當當網談判,希望以1.5億美元收購當當70%的股份,但李國慶夫婦的底線是出讓20%-25%的股權,雙方因為股權比例的分歧并未達成合作。亞馬遜隨后與卓越網接觸,2004年年8月亞馬遜以以7500萬美元協議收購卓越網,該部分金額涉及約7,200萬美元現金以及員工期權。收購完成后亞馬遜開始在中國復制美國經驗,重點投資倉儲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6月,卓越網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的庫房正式投入使用,擁有200個坐席的呼叫中心使卓越網的客戶電話接通率從30%提升至96%。IT系統的全面升級使卓越網導購系統有明顯改善。然而占有優勢的亞馬遜中國(卓越)卻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2007年原摩托羅拉亞太區副總裁王漢華出任卓越總裁,之后成為亞馬遜中國區總裁,王漢華進入亞馬遜中國(卓越亞馬遜),亞馬遜的倉庫實現了全自動化管理,揀貨員配有電瓶車和掃描槍,電瓶車的路線由電腦設計,當當的倉庫內則是純手工操作,產品按照銷售頻率從高至低由門口向倉庫內擺放,但當當卻因為為24小時兩班快遞比亞馬遜24小時直接一次快遞獲得了半天的優勢。
2007年,亞馬遜完成對卓越網的系統改造,將卓越網更名為“卓越亞馬遜”。2011年,卓越亞馬遜再次更名為“亞馬遜中國”。2009年亞馬遜在中國互聯網零售領域的市場份額為8.4%,2010年跌至3.7%。2012年淘寶商城更名為“天貓商城”進入B2C領域,京東獲得融資,本土電商促銷節不斷。2014年,阿里巴巴和京東赴美上市,當年二者在中國電商的市占率分別達到46.3%和14.4%,而亞馬遜僅有1.4%,可以說亞馬遜在中國市場做的并不成功。
倪華認為,亞馬遜在中國遭遇挫折的原因在于:
(1)、亞馬遜在中國市場本土化不夠充分,路徑依賴桎梏發展。
1)、“合理庫存”未充分考慮本土實際情況。。2008年,王漢華和團隊以很好的價格拿到了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的包銷資格,但亞馬遜總部認為該產品不需要那么多庫存,最終取消了該合作,以至于當該產品大賣時,亞馬遜甚至還需要從當當網采購。
2)、嚴格的審查制度使其喪失大批供應商。亞馬遜將“差評率低于1%”和“24小時未回復低于3次”作為供應商的考核標準,系統檢測到未達標會自動關閉店鋪,人工無法修改,而中國本土的電商則設置扣分、罰款和暫時關閉等多級審查制度和申訴渠道保持系統的靈活性,從而吸引了更多供應商。
3)、忽視中美消費群體差異,未能有效吸引中國消費者。亞馬遜開發的推薦引擎希望給制造“驚喜和發現”,目的是“通過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好的購買決策”,重在讓消費者發現更多感興趣但還不了解的商品,促銷打折信息針對會員發放,而中國的線上消費者多由線下轉化,仍不能擺脫“百貨”的購物習慣,希望能直觀看到打折促銷的信息。中國的消費者也較難適應信用卡的支付方式和郵件的溝通方式。
(2)、亞馬遜總部未能給予中國充分授權。中國區總裁王漢華僅有銷售方面的權限,雖然為亞馬遜中國(卓越亞馬遜)引入亞馬遜先進的倉儲和物流網絡,但中國市場的物流和運營事項需要由亞馬遜總部決定,王漢華甚至不能決定更改市場營銷預算和產品包裝。
2018年亞馬遜在中國互聯網零售領域的市場份額僅為1.1%,而中國的本土電商不斷崛起,2018年阿里巴巴市占率達到41%,京東則從2013年的12.9%上升至現在的34.2%。同樣的,公眾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亞馬遜中國的失敗。為什么在美國亞馬遜模式行業第一,而中國則是阿里最大、京東、拼多多各有市場?亞馬遜模式的特點是自建物流體系,服務貴但體驗好,美國的收入水平較高,對“好服務價格貴”接受程度更高,而中國13億人口收入分布嚴重不均,“京東模式”可以覆蓋高端客群,對三四五線甚至農村居民則較難覆蓋。這就是中國的消費分層,往后看,中國電商物流的競爭格局也略有差異,美國亞馬遜占有電商50%以上份額,電商物流環節控制的規模行業第一,而中國是阿里控制著60-70%的物流信息。理論上來看,樣本越大,一個方程的最優解越好。所以邊際上來看阿里物流體系的效率還在提升,京東則需要通過體外融資的方式加杠桿來構建重資產物流的壁壘。
倪華表示,亞馬遜中國面對目前中國的競爭格局應該發揮國際優勢,發展跨境電商,而亞馬遜在跨境電商業務方面的優勢在于其豐富的國際站點、豐富的品牌合作關系以及龐大的跨境物流體系,2015年亞馬遜在全球已經建立14大站點,全球運營中心超過100個。2019M1亞馬遜海外購已經可以實現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的站點對接,同時也提供保稅倉選項。
而此間則有媒體報道,網易考拉將合并亞馬遜中國海外購業務,雙方或采取換股方式。據悉,網易和亞馬遜正在推進有關中國電商業務的重大重組,網易考拉將合并亞馬遜中國海外購業務,該談判歷時數月,由網易考拉主動發起并推進,雙方或采取換股方式。該交易于2018年年底簽約,但進展并不順利。知情者稱,“雙方談判期間都提了一些條件,經歷了商業談判中能出現的所有困難”,這緣于亞馬遜是一家強勢的大公司,而非一個純買方或者純賣方的直接買賣。
截止目前,亞馬遜和網易方面均回復“不予置評”。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