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走向高質量,看吳江這個“老重點”如何探新路?
吳江地處長三角腹地,民營經濟發達,紡織產業是其傳統支柱產業之一,是推動吳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力量。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經濟新舊動能正在轉換、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加速演變、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全球紡織產業鏈、價值鏈與創新鏈相互交織,各種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行業新入口、新模式、新界面不斷涌現,原有產業生態處于波動與解構之中。行業發展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強。在此背景下,吳江紡織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又是什么?
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工業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紡織纖維加工量占世界55%,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世界的37%。近年來,吳江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也具備了堅實的基礎,表現在:
行業結構不斷優化高質量發展態勢良好,產業用紡織品已被廣泛應用于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已成為國內化纖薄型織物最大的集散地,中國重要紡織品交易、價格形成和信息發布的“三個中心”。行業的時尚創意經濟特質日益突顯,全產業鏈品牌建設體系逐步形成。綠色發展持續升級,印染行業清潔生產、自動化控制水平大大提升,以打造“國內循環化改造示范區和行業標桿”為核心,建成吳江紡織循環經濟產業園,成立吳江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助推區內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智能制造加速在行業中推廣應用,高端智能化裝備的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紡織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加快融合,大數據和云計算加快推進,基于互聯網的跨界創新蓬然興起,這是行業發展到新的階段,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建設紡織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行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吳江紡織業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坐標下,也面臨一些發展瓶頸和現實挑戰。產能和企業結構性問題突出。吳江紡織行業發展主要是以常規纖維產能擴張為主,常規化、同質化產品過度發展問題較明顯。企業效益兩級分化加劇,上市公司及一些重視纖維差別化功能化開發的企業抗風險和盈利能力較強,新增項目投資、兼并重組意愿仍較為強勁;部分能耗大、產品品質差、競爭力弱的產能將被淘汰,特別是早期的切片紡和單線產能較小的熔體直紡產能,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很難改變。
產業區域比較優勢面臨挑戰。隨著周邊紹興、杭州等紡織重鎮紡織業的迅猛發展,吳江紡織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市場競爭挑戰。受本地要素稟賦限制及中西部地區招商的影響,部分以加工制造為主的紡織業向中西部轉移。周邊城市虹吸本地高端人才,肯鉆研耐吃苦的新生代產業技術工人難尋,高層次緊缺型的技能人才難引進、難留住。
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壓力劇增。一方面,紡織產業層次偏低,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環節的紡織企業占比偏少,行業技術創新進入瓶頸期;另一方面,由于紡織產業綠色化發展、人工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因素,導致部分轉型較慢的中小微企業利潤空間縮小,轉型壓力逐年遞增。
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吳江紡織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重點應在推動“六化”上下功夫。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建設一批高能級企業技術創新平臺。新時代吳江紡織業再造區域競爭優勢必須以科技創新、品牌引領來提升產業層級。鼓勵恒力、盛虹等龍頭企業加大產品和工藝技術研發創新以及專業人才隊伍培養的投入,建設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級技術創新平臺,著力推進與中科院、中紡院、東華大學、蘇州大學等科研院所的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強與國際化纖領域科研機構、企業、人才團隊合作,加快研發推廣應用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組分在線添加技術,大容量柔性制造技術,先進綠色制造技術以及高性能纖維重點關鍵生產技術,盡快彌補吳江化纖產業技術創新短板,增強發展新動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推動產品實現差異化,提高中高端化纖產品供給能力。著力推進紡織尤其是化纖產業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模式由“成本和規模驅動”向“技術驅動”轉變。鼓勵企業加快自主創新,立足功能性家紡和工業、功能性服裝、環保等領域的市場需求,加大抗靜電、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學品、抗菌防臭、免染環保等多功能、差別化纖維的研發生產,增強優質產品供給能力,提高產品差別化率和附加值,也為吳江紡織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原料保障。鼓勵企業鉆研紡織尖端科技,注重綠色環保工藝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立足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先進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新材料需求,加快推進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聚酰亞胺纖維、可再生生物質纖維等高新技術纖維研發及產業化,大幅提升高新技術纖維在吳江紡織產業中的比重,促進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打造區域整體品牌和企業自主品牌,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區域、行業和產品品牌。
推動制造智能化,實施“機器人+”和“互聯網+”行動方案。利用上級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紡織企業實施“機器人+”行動,大規模開展自動化包裝設備、自動化輸送設備、自動化裝配、自動化立體倉庫等智能化裝備應用,結合新項目和新工廠的優化布局,建設一批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生產線、示范企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帶動全省乃至全國化纖產業整體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升。實施“互聯網+”行動,開展大數據應用,實現從新產品研發、生產技術、質量管控到產品銷售、倉儲物流、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和大數據應用,推進纖維生產制造與終端客戶無縫信息對接,并可根據客戶需求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產品。
推動生產綠色化,增強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把綠色加工技術與生態產品開發成為產業創新的重要方面,積極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在全產業鏈推廣節能降耗先進技術,開發綠色紡織產品。建設完善廢舊紡織品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完善和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制度、技術體系建設。努力提高企業環保治理能力和水平,發揮龍頭企業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的引領力,借助恒力、盛虹等領頭企業的技術優勢,建設區污水集中處理區域,提高全區企業中水回用率。強化對高污染紡織企業的環保監管力度,吸收國內外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經驗,加快推進配備基礎除污排廢設施建設,設置企業環保入園門檻,加強紡織產業園區環評配備和管理,推動紡織面料向生態環保領域創新發展。與此同時,積極推廣綠色纖維標志產品,全面推進清潔生產認證和低碳認證體系建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綠色轉型。
推動產業鏈一體化,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鏈前伸后拓,積極支持企業到港口和內陸省份建立原材料基地,繼續激勵恒力集團和盛虹集團在大連和連云港建立石化基地,支持華佳集團和絲立方兩家絲綢企業在廣西和云南建立蠶?;?。依托恒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造“內在優、外在美、最安全、最環保”的世界一流石化園區,樹立全球石油化工行業新標桿。鼓勵盛虹抓住投資擴建240萬噸/年精對苯二甲酸(PTA)項目,進一步鞏固PTA產能規模優勢,增強聚酯化纖全產業鏈綜合競爭實力。同時,推進企業上市和兼并重組計劃,鼓勵化纖企業通過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實現存量資產的重組和優化,打造一批產品技術含量高、品種豐富、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型化纖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要發展一批“專、精、特、強”中小型企業,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和多功能的產品和服務。
推動合作國際化,前瞻性謀劃建設一批國際化纖產能合作區。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國際產業分工,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鼓勵龍頭企業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廣泛開展與沿線國家貿易、投資、技術合作,實現更高層次的國際化。要利用中亞、中東等地區油氣資源布局原料加工產能合作區,積極獲取重要原材料資源,努力緩解化纖原料緊缺問題。結合紡織業向東南亞轉移新趨勢,依托東南亞市場布局化纖及下游產能合作區,抓住新興客源市場,繼續占據行業領先地位。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套,主動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全球分工體系和營銷體系。推進產品、技術和標準的國際化合作與互認,提升在化纖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