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MH還能再大點嗎?給競爭對手敲響了警鐘
美國著名珠寶商Tiffany & Co多年來一直拒絕被收購,但其最終與LVMH達成的合作卻無疑是筆好交易。上周一公布的這樁160億美元的收購案是奢侈品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宗。經此,Tiffany成了法國首富所有的、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旗下一員。
這筆交易將進一步提升LVMH在奢侈品行業牢不可撼的領先地位,擴大其在美國的立足點,同時大大增加珠寶和鐘表在其業務中的比重。此舉將改變行業格局,令其得與業內“硬奢侈品”老大、瑞士的Richemont平起平坐。
盡管有人對Tiffany作為奢侈品牌的資格和成長潛力提出質疑,但它仍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幾家大型珠寶公司之一。這筆交易加強了LVMH龐大而多樣化的投資組合,這在很多投資者看來正是制勝的關鍵。
上月早些時候,LVMH在巴黎證券交易所的市值首次突破2000億歐元。目前,它的規模比其主要競爭對手Kering大3倍,較Richemont大5倍。
在奢侈品行業,似乎越大就越強。投資組合的體量的確令LVMH在分銷和宣傳方面占盡先機,可以對多品牌零售商、商場、房地產開發商、雜志、公眾人物和時尚界的其他關鍵角色產生影響。LVMH在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方面也更有優勢,可以提供更好的薪酬、更多彩的職業機會和更寬松的經費。
匯豐銀行消費與零售研究中心的全球聯席董事長Erwan Rambourg在電子郵件中表示,“這筆交易恰恰強化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在這個行業里,規模至關重要。”匯豐對這個“珠寶霸主”的出現表示了關注,將LVMH比作“奢侈品界的Nike”。
匯豐在本月早些時候提到,“奢侈品界的高管們或許會覺得這種類比有些奉承意味,但事實是,LVMH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已在奢侈品行業無人可及。”
正如BoF時裝商業評論和麥肯錫公司的2020年時尚狀況報告指出的,時尚正演變為一種贏家通吃的產業。報告發現,包括“超級贏家”Nike和Inditex在內的利潤排名前20的企業在整個行業利潤中所占的份額超過了其余所有企業的總和。
當然,規模效益絕非時尚業獨有。縱觀各行各業,從汽車到科技,規模越大就越容易保持領先。“在現代奢侈品等新興行業里,整合是很自然的,”Bernstein的分析師Luca Solca說。
Tiffany的這樁交易是否會開啟業內的新一輪并購大潮,目前還有待觀察,但此舉給LVMH的對手敲響了警鐘。尤其對于擁有Cartier和Van Cleef & Arpels兩大全球著名珠寶品牌的Richemont而言,這著實是個壞消息。
當然,LVMH收購Tiffany絕非沒有風險。
收購不僅昂貴、費時,而且整合也很困難。Tiffany將改變LVMH在鐘表和珠寶領域的地位,使該部門對整體營業利潤的貢獻率從去年的7%躍升至13%。但這也意味著,這家奢侈品巨頭將不得不設法幫助這個聲名赫赫但日漸衰落的珠寶品牌扭轉乾坤。2019年上半年,Tiffany的全球凈銷售額下滑了3個百分點,跌至21億美元。該公司正面臨國內外市場的疲軟局面,很可能需要大筆投資才能重振品牌和業務。
LVMH在重振傳統品牌方面戰績輝煌。2011年以5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Bulgari后,公司從梳理產品線入手,將其提升為一個專注高端市場的珠寶品牌。過去8年里,Bulgari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匯豐銀行的數據顯示,其銷售量翻了一倍,營業利潤增長了5倍。
Bernstein的Solca在報告中指出,“如果LVMH能夠在此番Tiffany并購案中重演Bulgari式的成功,就會進一步增加Richemont的壓力。這也將增加來自那些由時裝設計和皮草制品轉戰珠寶業的大品牌的競爭威脅,比如Chanel、Hermès、Louis Vuitton和Gucci。”
或許,LVMH此番收購案中最有變革意義的地方在于,它影響了更廣闊的市場,迫使其他品牌也考慮通過巨額并購來保持競爭力。規模大到能改變局勢的收購目標少之又少,而諸如Richemont與Kering合作,或收購Chanel、Hermes之類意圖明顯的舉動幾乎不可能出現。
“現在,每個競爭對手都感到難以與LVMH抗衡,但Richemont受到的壓力顯然最大,”匯豐的Rambourg說。
LVMH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上周的巨額合并案,因此近期內不太可能再次進行并購。但在這個規模至上的行業里,這家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似乎定將越來越大。
來源:BoF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