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敗走中國
雖然市面上已經流傳了眾多關于日本消費行業的研究與報導,但我依然認為,針對整個日本消費零售領域的研究分析,是處于一個空白。所以這次就來探討,最近話題熱度最高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MUJI),去分析國內看待它的角度,是出現了怎樣的誤區與錯覺。
01
市場上歌頌無印良品的文章已經泛濫了。所以我既然寫它,便是為了還原無印良品很多不為人知的背后真相。這些結論,來自于我通過跨學科和跨角色演繹后,發掘的真相。廢話不多說,先拋出一個結論:無印良品的基因是一家賣貨公司,而不是一家品牌公司。
我之前經常問國內消費行業的大咖如何看無印良品,現在國內有許多人對于無印良品的固有印象,甚至是討論最多的一個觀點,就是認為無印良品是一個品牌設計感十足的公司。就正是因為有如此這般的錯誤印象,我們接下來逐步梳理無印良品的發展歷程,帶大家一起來看無印良品這家公司本質的DNA。
先看公司名,其實無印良品在日本的上市公司主體名稱并不叫MUJI,而是叫做【良品計畫】,【良品】就是好東西,【計畫】在日語里就是設計,規劃的意思。對日企熟悉的人肯定知道,這其實很像了日本企業中的新品規劃事業部的叫法。其實沒錯,無印良品的前身就是日本的大型綜合商超【西友】的渠道品牌部門。
為什么西友要做渠道品牌這個事兒?還得回到1979年的日本。1979年日本在經歷了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后,整個國家消費市場嚴重縮水,消費者開始關注商品價格本身和性價比。同時品類殺手店的崛起,他們依靠長期深度綁定的供應體系,也在價格上進一步沖擊了此前常年霸占日本零售業前10的百貨和大型綜合商超企業。
在這樣的環境下,西友緊跟著老大哥【Daie】的【No Brand】渠道品牌后面,自己在1978年也開始了自有品牌的研發。
1980年,無印良品開始走向市場,起初只有40個品目(SKU),其中日用生活雜貨有9個,食品31個。而且還特別突出了【わけあって安い】的理念,意思就是【便宜的有道理】,針對大眾的去品牌溢價需求,把一件商品的本身該具備的基礎功能打造到極致,其他的一概不要。
1980年-1988年期間,西友不斷地向【無印良品】輸送流量,渠道和營銷資源,只要是西友的賣場,必然就會有【無印良品】。理論上來講,作為一個品牌操盤手,在你的冷啟動階段,如果你的定位是以高打低,是要在內容流量,營銷,渠道上花很大功夫的。
但是,【無印良品】一出生就不用擔心這樣的問題。
02
首先渠道上,西友拉著他的一幫百貨和GMS的老大哥各種給無印良品灌輸流量和渠道資源,因為它的商品便宜,所以本身就會自帶流量,同時西友還花了重金請了一波日本當年的頂級設計師,如【深澤直人】給它站臺,提出一個去品牌化的理念,所以使得后面的所有內容故事的塑造都是在想著怎么給品牌做減法,而不是打“Plus+X”的差異化升級路線。
1983年,西友為無印良品在東京的青山這個潮流買手店的聚集地,單獨打造了一個品牌直營店鋪。2年后,自有品牌超額完成了部門的KPI。因為日本泡沫經濟中,那種過剩消費狀態下做減法的理念正好切中了日本人的【禪宗】民族性格,使得當年無印良品突破140億日元的銷售額。這個景象對于當時受困于優衣庫,大創,Can do等業態沖擊的西友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
于是,西友決定為它單獨設立【無印良品事業部】。1989年,無印良品獨立分拆,并改名【良品計劃】,目的是為了未來能夠孵化出更多像【無印良品】這樣的品牌。
按理說,從西友的肚子里出來后,還在堅持SPA模式(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自有品牌服裝專業零售商),走自建渠道的路子,對于此前大幅借力他人流量和渠道的【無印良品】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但神奇就神奇在此,分拆后的第二年,日本經濟徹底崩盤,無印良品靠著【便宜,性價比】這樣天然能引流的品類標簽,和堂吉訶德,優衣庫一樣,在時代的紅利中躺著上來了。
但大家都知道,要想做成渠道品牌,尤其是打性價比這樣的理念,一定要具備3種能力。
1.滿足市場共性需求的強商品研發能力(貨得真的好用,耐用);
2.向上游下大量訂單從而壓低成本的能力(能向供應商砍價把生產成本降下來);
3.解決因大量進貨可能導致的滯銷,而必須具備的強營銷能力(會賣貨)。
這三個能力缺一不可。
但當年的無印良品除了第2能力之外,其他都是短板。因為流量和渠道都是西友給的,商品研發的具體方向也是基于西友內部的各品類銷售數據,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只會做設計、做貨的部門,但現在要自建渠道,這就相當于讓已經習慣了供應鏈的流程化思維的廠長,出來做需要發散性思維才能做好品牌營銷一樣,于是乎也就有了2001年無印良品的首次虧損。
當時整個公司上下都是【只要貨好,不愁賣不出去】——這樣的典型賣貨思維,不懂市場、不懂用戶、不懂品牌、不懂渠道的天生缺陷,在這一刻差點要了它的命。
于是此時,松井忠三臨危受命,對無印良品進行了一輪大刀闊斧的改革。里面涉及到:激活一線門店經營能力,門店位置調整到租金更便宜的地方開店等,但在我看來這些改革也只是幫助無印良品建立好了標準的SPA模式,或者說向已經把SPA模式玩轉得很6的優衣庫更近一步。但依然沒有擺脫其根本:賣貨者思維。
雖然無印良品始終在宣傳自己是一個品牌,但他好像還并不明白做品牌和賣貨的區別。或者說松井忠三有意為了把無印良品的股價做上去,而選擇把利潤增長放在第一位。在上一篇【從日本消費的人貨場重構規律,看中國新品牌如何從0到1】中,我清楚地提出過賣貨和做品牌的區別。
因此我認為一家品牌公司真正的成功,是需要先占領mind share后占領market share。但無印良品在中國很明顯把順序搞反了。
03
2005年,無印良品開始進入中國。沒想到一進來就發現商標被國內的一家叫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公司在2001年給搶注了。無印良品一直在搶,但這兩年官司也一直輸。
對于有做世界級品牌目標的人來說,商標注冊早應該在1990年準備出海前,就應該在各個目標國全部搞定。所以無印良品用【只要貨好,不愁賣不出去】的賣貨思維先給自己挖了個坑。
后來無印良品在上海和北京的旗艦店陸續開了起來。定的策略是高舉高打,像當今名創優品去東南亞降維打擊一般,在中國內地瘋狂割韭菜。無印良品的前社長松井忠三的原話是:“無印良品在日本作為一個性價比品牌,是因為消費者對于商品已經沒有執念,但是在中國的定位應該在中高端,因為中國消費者對于商品的擁有是執念的”。
這里大家肯定好奇,不是說無印良品在日本是個定位【便宜,便宜,還是便宜】的品牌嗎?怎么到國內就變得高舉高打了。
站在賣貨人的視角,要知道在2005年,中國剛入世(WTO)不久,當時一二線城市也只有海瀾之家、美特斯邦威、卡賓、森馬這樣的中國服裝企業品牌,在占領人們對于消費品品牌的認知,既然無印良品在設計調性上吊打這些傳統品牌,那為什么不順應時代消費升級的潮流,賣的貴一些,讓錢賺的容易些。
所以依靠【山本耀司】,【原研哉】,【深澤直人】等日本大牌設計師的站臺,那種神秘、低調、奢華的高級感,“Made In Japan”的產品背書,無印良品前期是基本上把這些國內的服裝家居品牌按在地上摩擦(當時國內服裝家居品牌因為未導入SPA模式,導致渠道加價率很高)。所以在中國消費者大眾心里,無印良品一直都是一種“輕奢生活”方式類的代表。
但這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隨著中日的信息互通越來越透明,去過日本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已經有消費者和創業者意識到無印良品的“牌大欺客”。同樣是一把和日本那邊一模一樣的椅子,日本店的售價1萬日元(折合人民幣640元左右),到了中國之后定價怎么就成了2萬日元(折合人民幣1280元)。
憑什么?為啥要讓已經進化到理性消費階段的自己,給一個說自己因為素雅,神秘高級所以貴的有道理,但實際理念是打消費降級的,追求佛系,去品牌化的品牌買單。
這時候明白人出來了。比如葉國富,當他打著“日本設計+中國制造”的口號創立名創優品時,無印良品的虛假面罩開始不斷被世人所揭開。
葉國富很敏銳地觀察到了無印良品的窘境,如果無印良品降價,那么他就是在向中國消費者證明自己曾經的“牌大欺客”,這基本對一家品牌公司來說是毀滅性打擊;如果無印良品不降價,那么他的客群就會被中國本土的渠道品牌,依靠真正的極致性價比給洗出來。
所以名創優品早期的選品方式簡單粗暴,派一群買手去日本的無印良品店里拍樣,完事兒直接傳給代工廠問能不能打樣,能打樣就做。零售價格直接干到15塊。
于是可以看到2016年起,無印良品的中國店單店營業利益增速開始狂跌。2017年Q3甚至增速為負,伴隨著增速狂跌的是無印良品的降價狂潮。說實話我從來沒見過有哪一個品牌會五年間連續11次降價,品牌一般給它打折都是很不愿意的。站在投資的視角,這11次降價,基本上能讓無印良品在中國的身價跌個2-3倍(P/S倍數一般品牌大于渠道品牌大于渠道)。
所以,觀察無印良品發展歷程的今生前世,我們發現它的基因是一家賣貨公司,而不是品牌公司。
04
最后再講一下我對于品牌的一些理解。我認為消費者心中對于品牌信任度的建立,是來自于這個品牌通過整條價值鏈所做每一件事情的積累。從前期奠定你的選品理念開始,到你用什么樣的料,在研發上花了多少心血,找什么樣的設計師,講什么樣的故事,找什么樣的人代言,走什么樣的渠道,按照什么規則定價等,這里的任何一個細節分數都會加到消費者對你的品牌信任度里。
如果你在做一個品牌的冷啟動,從0到1的事情,你可以依靠把1-2個事情做到極致把商品打爆。但如果你的目標是做一個世界級的品牌,那你必須要做對所有事情。管你是什么美學,只要做錯一件事情,你的消費者mind share就會崩盤,接踵而至的是market share的崩盤。
比如在日本,只要一家品牌餐飲店吃出了嚴重的衛生問題,第二天這個品牌基本就不復存在,社長謝罪完轉身就可能會跳軌去了。
來源:Michael房的消費塾 作者:房家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