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老眼光看待棉紡企業!這些企業已經開啟智能生產新時代
在傳統觀念里,棉紡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在漫飛的棉絮里“靠腳走出來、靠手做出來的”。但事實上,今時不同往日,當前我國紡織工業正處在轉型發展期,“智能制造”是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為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我國棉紡企業從未停下發展步伐,從解決行業人工不足、效率低下等痛點問題入手,建立現代化智能工廠,開啟智能生產新時代。
震綸棉紡:
臟亂累標簽早過時
“棉紡不是高端產業,但一定要做產業高端。”提及棉紡行業的智能化進程, 蘇州震綸棉紡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培榮說到。
今年4月,震綸棉紡投資1000多萬元,對廠內兩條生產線進行改造,通過產業升級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勞動效率,目前該公司萬錠用工已從原來的近70人縮減到20人以下。 震綸棉紡副總經理黃建香介紹,在紡紗過程中,從清花到出成品的6個工序里,工作最繁重的是將粗紗工段的半制品——滿筒粗紗取出,并運輸到細紗工段。 改造以前,一個熟練的粗紗擋車工每班要落拔滿筒粗紗近5噸,彎腰5000多次。如今,依靠全自動落紗粗紗機,每人每班的“拔、提、抬、插”工作量將全部歸零。而且,通過全自動落紗粗紗機與粗紗輸送系統的配套使用,真正實現了粗細聯,能把不同品種的滿筒粗紗精準定向輸送到生產不同品種的細紗機臺上。
改造升級傳統紡紗項目,不僅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還大幅提升了機器生產效率、穩定了產品品質。 據介紹,原先粗紗機每次落紗停機時間為15至20分鐘,現在縮短為2至3分鐘,單機臺生產效率從85%提升至95%左右。同時,通過加裝粗紗智能輸送系統,有效避免了半制品粗紗在送往細紗工序時容易出現的人為送錯機臺、油污污染和磨毛損傷等問題,進一步加強了產品質量管控。
據了解,2006年至今,震綸在產業轉型升級、設備技術改造中總投資超過了15億元,并且做到生產過程100%自調勻整和在線檢測,實現了紡紗生產連續化、自動化、智能化。今年在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情況下,震綸棉紡的紗線成為國內外諸多大牌服裝企業指定產品,始終保持產銷兩旺。
震綸棉紡從創辦初期4臺細紗機、1680錠產能的小企業,發展成為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的典范,已建成3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智能制造示范標桿車間1個。 目前,震綸棉紡在吳江擁有3家全資子公司,擁有員工1300人,產能達到50萬錠,年產以再生纖維素纖維為主的純紡和混紡紗線8萬噸,年銷售收入達到了18億元。
黃建香表示,為了讓棉紡企業不再給人亂和臟的印象,擋車工不再變成苦和累的代名詞,16年來,震綸一直為此在努力,不惜投入巨資進行自動化改造,如今隨著主要工序的無縫銜接和“智能互聯”,離全程自動化只有一步之遙,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震綸的不斷發展,棉紡業一定會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武漢裕大華:
實現夜間無人值守
在“2019年紡織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名單里,裕大華成為全國僅有的3家棉紡織入選企業之一。目前, 武漢裕大華紡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已擁有全國首創的10萬錠全流程智能紡紗生產線、年產15000噸智能染色生產線、智能服裝生產線等多個智能制造項目。
據了解,全流程智能紡紗生產線由武漢裕大華集團和經緯紡機集團共同開發,被工信部評為2018年智能制造新模式運用項目。這條國內原創的10萬錠全流程智能紡紗生產線,以其獨創性、智能化、先進性,把智能紡紗推向了一個全新高度。
“傳統的產業要生產不傳統的產品,用不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和管理。”裕大華紡織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10萬錠全流程智能紡紗生產線采用物聯網技術,通過深度開發的“E系統”,可進行智能排產、優化配棉、物流調度,能實時監控生產、質量數據和遠程通信,實現信息流與物流精確管控,設備狀況與遠程運維的智能協同,使得紡紗工廠夜間無人值守成為可能。
該智能紡紗項目創建了紡紗生產的獨有新模式,包括 全流程自動物流輸送系統、全流程智能回花收付系統、全流程質量追溯系統三大突出亮點。
清梳聯自動換桶后,AGV小車、步進導軌、智能擺渡車、換桶提升機器人,會通過"E系統"組成一個前紡工序的完整智能物流輸送系統。這其中,涉及到傳感器、射頻識別、條碼識別、工業機器人,自動導航和數據庫等多種技術。
全流程智能回花收付,則能對各工序回花、落物進行自動回收和打包,再根據需要加以回用或分類處理。整個紡紗過程中的落物都能被一網打盡。
全流程質量追溯,是在紗線產品生產中全面引入數字化標識,記錄每一個產品的生產日期、生產流程、質量測試數據等信息。通過在條筒托盤、粗紗管、細紗托盤上內置芯片,進行疵品識別追蹤,在自動絡筒機和自動打包機上配置疵管、疵筒自動識別裝置,由此實現全覆蓋智能質量追溯。
經過智能化改造后的裕大華,萬錠紡紗生產線用工量已從55人減少到15人,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實現了產品質量可追溯。
魏橋紡織:
智能無人工廠建成投產
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為實現產業升級,提高中高端產品占比,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原則,今年新建了一條自動化、智能化紡紗和織布生產線。目前,由其新建的綠色智能紡織一體化工廠一期項目已完工,設備基本安裝完畢,進入帶料調試生產階段 。預計該智能工廠可年產1.5萬噸高檔緊密紡紗及3500萬碼高檔面料。
該項目采用“互聯網+”、 產品自動檢驗、機器人應用、自動運輸工具應用、節能設備使用等措施。生產線的智能化軌道輸送系統長度達35公里,從粗紗到產品入庫全自動化運輸,自動包裝,整個流程無任何人工直接參與。借助智能化控制系統平臺,該生產線可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進行遠程管理,實時對每個工序和作業點進行可視化監控。此外,生產線還具備訂單進度預警、設備狀態預警、質量超標預警、環境超標預警、能耗超標預警、一鍵生成產質量報表、質量數據實時監視、訂單實時跟蹤、無縫集成ERP等多項功能,所有設備將實現數據集成分析。
據介紹,該生產線的建成投產,將帶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例如,清梳聯系統減少10%的換筒次數;條并卷精梳自動化系統實現自動換卷、自動接頭、自動棉卷;粗細絡智能全自動軌道系統可實現3分鐘內落紗停車,落紗成功率、空管置換成功率、生頭成功率接近100%;細紗采用1824錠超長細紗機;AGV條筒輸送系統實現了條筒自動輸送,精準到位;并條工序配備的立達自動質量監控系統,顯著改善重量不勻及條干水平;織機入緯率達2565次/分鐘。這一個個代表行業領先水平的數據,體現的正是魏橋紡織用科技催生的新動能。
用工方面,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該生產線用工人數較魏橋紡織目前同規模生產線用工人數降低90%,既減輕工人勞動強度,降低勞動成本,同時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了魏橋紡織的競爭力。
在棉紡織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智能生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進入智能制造的新時代。對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表示,智能制造是中國紡織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十四五”期間,中國紡織行業仍然會把“智能制造”放在轉型升級的首位。但中國紡織行業當前的“智能制造”還處于“3.0的補課階段”,離“工業4.0”和真正的“人工智能”還有距離,對于紡織行業來說,企業仍需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提升智能化水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