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我不想掀起什么革命,這只是我觀點的表達
Alessandro Michele —— GUCCI 創意總監。起初他想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于是在畢業后前往羅馬服裝學院學習了服裝設計。隨后,他在 Les Copains 參與針織設計,90年代后期加入 Fendi 參與皮具設計。在成為 Gucci 創意總監前,他在該品牌擔任配飾設計師。
2015年初,留著長發與胡須的 Alessandro Michele正式被任命為 Gucci創意總監,自2002年起就在 Tom Ford與 Frida Giannini手下工作的他不僅改變了這座時裝屋的命運,特立獨行的他還創造了瘋狂、復古又嶄新的新基調、新態度與新粉絲群,而這與昔日的高雅性感氛圍完全不同。
在 Michele 帶領下的 Gucci 世界充滿生動的色彩沖突,并從恐龍、外星人、漫畫、頭顱、蛇、教堂、花園、薯條店等形形色色的參考中汲取靈感,將陰郁的復古風與流行文化及無用主義完美相融。
在 Gucci 的發展歷程中,Michele 相繼邀請了許多合作者、模特與廣告面孔,像是流行偶像 Harry Styles、舞者 Michael Clark、演員兼模特Hari Nef、設計師 Dapper Dan、藝術家 GucciGhost及攝影師 Martin Parr等人都進一步拓展了他的時尚視野。
當下女人們想穿什么?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很少得到解答,而年初出任Gucci創意總監的 Alessandro Michele 似乎在我們未曾想到的地方,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給出了答案。
時裝界最喜歡的就是傳奇。舊設計師突然離職,在背后默默工作數年的副手挺身而出,秀前五天內神速創作出全新系列,并一舉打破了品牌早已令人乏味的印象,由此Alessandro Michele的上任書寫了一個傳奇。他并非“明星”設計師,你不知他是誰不稀奇,但他那稍許怪異、性別模糊的Gucci女郎想必你早已不陌生了:她的打扮有些老氣,卻又感覺很新鮮;那些看似從古著店里淘來的服飾并不顯奢華或性感,卻仍能勾起女人們的欲望。老的才是新的,書呆子氣才是酷的,丑的才是美的——在他的第一個系列發布之際,你難以想象這些矛盾真的會成立,并讓Gucci成功地以潮牌形象回歸。不過對于設計師而言,這都不奇怪,因為這是時代變遷所引發的變化。
世界不會停下來
“街上的年輕人真的是當下的時尚代表……他們給我很多靈感,是世界上最時髦的人。”
—— Alessandro Michele
“我理解,剛開始的時候我做的事情非常瘋狂,”坐在米蘭辦公室的Michele謙虛地說道,“或許我應該做一個超級性感、超級華貴的系列來迎合客人們所習慣的Gucci口味,但對我來說,表達另一種觀點要來的自然得多。”
彼時,他剛剛發布品牌的2016年春夏系列,也是他上任后發布的第五個系列,經由幾季的考驗,他所倡導的古怪女孩風已成為“時髦”新標準。“我當時就覺得是時間清除了一切,將品牌推向另一個方向,更符合那些真正在外面發生的事情。”
但如果說Michele做的只是一種“與時俱進”,那就過于簡化他在Gucci掀起的這場風波,因為他不僅改變了一個品牌的形象,更是挑戰了整個行業的審美。
舉個例子,在他的第一個男裝系列和在一個月內同樣倉促制作出來的首個女裝系列的發布中,那些分不清楚性別的模特、男女都可穿的服飾備受熱議,大家都稱他將中性潮流推到了新的極致。幾個月后,美國運動員Bruce Jenner變身“Caitlyn”,而炒作已久的電影《丹麥女孩》近期也會上映,變性人成為熱門話題。“這是我在外面看到的東西,不是我的發明,”
對此,設計師解釋道,“但世界就朝著這個方向去……而我覺得最美的東西都是有點模糊的,那些不清晰的才是美的。”經由他手,那個充滿女人味的性感女郎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Gucci的權威不再來自于如何誘惑男人,”他說道,“并不是說這有什么錯,我熱愛Tom Ford的時代,但那是上世紀90年代的‘當下’審美”。
“我不想掀起什么革命”
“是我的父親教我去熱愛大自然的,小時候我養過很多寵物,簡直是一個動物園!它們在我的DNA當中,就像我的語言。”
—— Alessandro Michele
年進入Gucci設計團隊的Michele曾與Ford共事過兩年,隨后在Frida Giannini手下擔任皮具總監并在之后升職為她的副手。然而看到他現在的作品實在難以想象,他到底是怎么在這里干那么多年的?“那時真的就是一份工作。”他直率地回答道。新任總裁Marco Bizzarri上任后,并請Michele擔任創意總監,翻天覆地的改變來得迅速透徹,不禁讓人覺得那是積壓已久的創意爆發。“如果你很誠實,不怕顯露你真的喜愛什么,有些東西就來得非常快,我所詮釋的是我自己的審美,是我家里、我生活里有的,所以沒有什么牽強。”經過了這幾季,他的這股勁兒似乎還沒用完,“就像一條無法停歇的河流。”他笑說。
Gucci品牌雖然是在佛羅倫薩創建的,但生于羅馬的Michele還是選擇羅馬作為根據地,依自己的喜好翻新了那里的辦公室。“我有點害怕以前的那個,全部是黑色大理石、金箔,有點不太適合我!”我們現坐的地方,就是他在米蘭時用的一間“密室”,滿墻覆蓋的壁畫呈現了萬物生長的大自然風貌,層疊不齊的古董地毯鋪滿了地面,而坐在老舊的沙發上,站起來時會發現身上沾了一身毛。從這些他的心愛之物,不難發現為何相較以往女神般存在的Gucci女郎,Michele所詮釋的她更有親和力。“我不想掀起什么革命,這只是我觀點的表達。”
對于新的職位所帶來的曝光率,設計師也坦然接受。他打趣道,2016年5月份受邀參加Met Gala,他被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邊上都是“超級有名的人”,但并不把自己列入其中,“反而像是一個大大的玩笑,我后面坐著歌星Cher。這有點像是鬼節,你完全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然而雖然傾向于低調行事,但私下Michele熱衷于和人交流,喜歡聊天,談話中常常用戴滿古董戒指的手撥弄自己的長發,富有親和力。“我感覺不到自己在聚光燈下,”他繼續說道,“對我而言它不存在,這是別人圍繞著我創造的,我懂,但這不是我,我還是有同樣的生活,同樣的愛好,同樣有意思的事情要去做。”
復制也能是創新
“我一直說我不喜歡未來,不喜歡它的不存在,但我熱愛當下,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此時已是幾周后我們的第二次會面,地點便從米蘭轉移到了上海,第二日,他與《Love》雜志主編、造型師Katie Grand共同策劃的展覽即將在上海民生博物館開幕。這次來中國舉行品牌年度大型活動對Michele來說是一個機會,借此向大家解釋一下那些天馬行空的設計背后的理念。相比舉辦一場秀來介紹品牌的產品,他覺得有機會詮釋這個愿景更有意義。
展覽名為“已然/未然”(No Longer/Not Yet)反映著設計師對于何謂“當下”的不斷探索。Michele對哲學頗有興趣(這導致所有人看完他的秀都紛紛查看起哲學理論來),而他熱愛的意大利當代哲學家Giorgio Agamben對于“當下”有這樣一種解釋:“真正屬于其時代的人,也是那些既不與時代完全一致,也不讓自己適應時代要求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他們在當下并沒有歸屬感。”置身時代之外,與其脫節,才能清晰地看到其精髓。
在很多方面,Michele的設計看起來就是有點與時代相悖。批判者們常說他的設計與古著店里面掏出的貨沒什么兩樣,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造型靠的是巧妙的搭配而不是突破性的設計。但Michele并不糾結于此,在他看來,復制為何不能是另一種創新?“我總是拿文藝復興運動來做對比,”他解釋說,“那時他們運用了很多古羅馬、古希臘的美學,但如今我們從不把它看作是一個復刻版,我們提起它時永遠說那是一次審美上的革命。”
知識淵博的他熱衷于做研究,并從自然世界、哲學、藝術、電影,甚至自己家中古董沙發上的印花汲取各種靈感源泉。“把這些結合起來,編造一個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年輕一代真的會明白的。”
致青春
所以即便Michele的設計往往以過去事物為靈感,但還是獻給當下年輕人的。“我熱愛年輕一代,當你走在街上會發現,他們就是當下的詮釋者,”他贊賞道,“他們是美麗的,因為他們可以混搭所有,并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去表達,他們真的不在乎,這給我很多啟發。”對比自己在80年代的成長經歷,他感受到今天的年輕人更富生命力。“他們不像老的事物一樣正走向死亡……他們有很多方法去打開很多扇門。”
猶如祖母會穿的服飾,卻被重塑成年輕人向往的設計。
曾在紐約下城某倉庫舉行的Gucci早春系列秀則展現了一種更接地氣的風格,模特們更是從街邊直接走進秀場。“我不喜歡時裝的規矩,這種‘全套裝束’(total look)概念有太多桎梏,這是詮釋時尚很老套的方式。”他說道。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視為一個導演,而每個系列的目的則是為了敘述一個故事。“如果你有個故事要說,你必須要自己做造型,我沉迷于此。”因此Michele是少有的執著于自己來搭配每一個秀上造型的大牌設計師。
而那些個性鮮明的搭配又是怎樣在不想創造“全套裝束”的情況下搭配出來的?他解釋說,做秀之前,所有的服飾、配飾都會被拿到一個房間,他就像每天早上起來穿衣服那樣,選擇一件單品作為每個造型的起點,有可能是一條裙子、一件襯衫,又或許是一頂帽子。搭配的過程往往有改動與調整,就像一個未完的工程——“已然/未然”。
“真是的!”他大笑,“這是非常好的解釋,但我必須說,當我看到了對的形象,我便無法改變服飾上的任何的地方,即使是一顆寶石或一根小絲帶,別問我那是什么但只要我心目中覺得對,就無法改變。”不過執拗也就到此為止,他熟知當下的規則不是任何人能夠制定的,在你所掌控的東西之外,事物會不停地改變。他創造的只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故事的開端,最后得有穿上它的人自己去完善搭配。若高街品牌想要模仿,他也覺得無關緊要,“我不想浪費我的時間去控制所有的東西。”
欲望的光環
雖然不是刻意,但Michele的這句話令人想起細節控Tom Ford。而即便兩人所呈現的Gucci的面貌與處事的方法完全不同,卻并非沒有共性。“我覺得人們需要再去幻想,就像以前一樣去尋找自己的時尚部落。90年代我開始工作時覺得非常有意思,因為每個品牌就像一個部落。”在Michele看來,這些年,以Gucci為代表的很多大牌沉迷于產品的推銷,卻忘記去構筑屬于自己獨特的審美。“現在很多公司都在改變自己的設計語言,因為沒有靈魂就無法創作時裝,產品是后續的……你在哪兒都能找到一雙黑色平底鞋,但為什么選擇這雙,是因為我給你講述了某個故事,而當中有什么是得到了你的認可的。”
“對我而言雙G的logo就是裝飾性的,它就像一種波普標志,是流行文化的象征,具有威力。”
Gucci一向與欲望糾纏不清:90年代monogram潮流的巔峰期,擁有兩個“GG”相扣的包包不知是多少女孩子的夢想,在Tom Ford掌舵下,那些裸露古銅色皮膚的性感服裝也勾起了無數女性的渴望。而進入Michele時期,欲望的光環卻縈繞在設計本身上。與他談論時裝,常會有宗教性的字眼出現,他會把包袋稱作“圣物”,雙G標志如同“圣像畫”。他解釋說:“宗教意味著你需要點什么,或許你害怕,不舒服,你需要幫助,時裝與此有點類似,一雙鞋能與圣物相提并論是因為有時你就是特別崇拜它。”他認為90年代的時裝界充滿了包、鞋、西裝等“時尚圣物”,只是可惜“當我們開始談論‘產品’時這種感覺就流失了”。
因此若說Alessandro Michele在Gucci的設計是復雜的,它的確復雜:一層層去揭開服飾中蘊含的標志,你會發現當中的哲學底蘊、歷史元素、藝術氣息以及設計師的童年回憶。但若說簡單,它也是簡單的,因為無論你懂不懂在不在乎這些,看到出自他手的包、鞋、衣服還是能一下子就讓你怦然心動。“當你在櫥窗中看到本季最時髦的鞋子,你真的會去崇拜它,癡迷于它,真正地需要它,”Michele說,“我熱愛這種感覺,我也不害怕說出來。”
來源:Vogue、Digitaling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