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菲、李承霞、馮麗朝、李亞新,哪位紡織代表道出你心聲?
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特殊背景下召開的全國兩會,既是觀察特殊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走向的重要窗口,也是行業未來如何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在此背景下,來自紡織界的代表委員們盡管肩負壓力,但仍舊信心十足,積極為國家和行業發展大計建言獻策。
今天,小編將幾位來自紡織服裝行業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集結于此,與您分享。誰的建議說出了您的心聲,請為他打CALL!
全國人大代表,恒豐集團員工王曉菲建議:
關注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提高技能人才培育
一是當前受新冠疫情影響,紡織服裝出口訂單撤單、流失等現象嚴重,市場恐慌,制造業發展艱難,不利于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建議國家及相關部門予以關注。
二是紡織業是民生產業,紡織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很多企業就像我們恒豐集團一樣,承擔著關系民生、勇擔社會責任、反哺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重任,希望國家在行業政策及扶持力度上予以重點傾斜。
三是民營企業,越來越意識到人才戰略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技能培訓與職工文化和企業培訓的重要意義,恒豐的仁和文化成為員工的行為,也促進了員工所住鄉村的和諧美好,也包括我們扶貧項目的意義,不只是經濟脫貧,更是通過多種培訓讓員工的文化素養、政治觀念都要提升。去年集團成立了“王曉菲技能大師工作室”開設了相應的專業技能培訓課程,但這方面經驗和實力還不足,希望能夠得到國家及相關部門的指導和幫扶。
四是新時期的傳統產業,已經適應形勢的發展和人們對環保、保健的新需求,大力開展轉型升級,大大提高了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功能型、環保型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希望在進一步的轉型升級過程中能夠得到國家及相關部門的指導和幫扶。
全國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團服裝一分廠樣衣工兼工會主席李承霞建議:
培養傳統紡織服裝行業高技能技術工人
紡織產業是我國傳統產業的支柱,改革開放以來每年為農村轉移城市提供近1000萬就業崗位,由于紡織服裝行業,是一個既要技術,又要能夠吃苦耐勞的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紡織行業的技術工人嚴重缺乏,年輕人多不愿從事紡織服裝這個行業,很多的年輕人寧可去送快遞,從事服務行業,做網絡主播,也不愿做技術工人,造成紡織行業,招工難,留人難。同時紡織行業崗位晉升停滯,工資調整頻次較低,職工隊伍年齡老化,年輕人從業意愿低。等一些情況的影響,造成在技術工人的短缺,服裝是衣食住行排在首位,同時紡織服裝是一個引領潮流,和時尚的象征,隨著時代的發展智能時代的到來,不少崗位以被自動化設備取代,但服裝制作有些主要工序是自動化設備所不能取代的,還需要一大批技術工人,同時與自動化設備相匹配的技術人才也嚴重缺乏,加快培養技術人才,提供技術人才發展平臺,讓更多年輕技術人才有更多的拓展和上升渠道。同時讓更多年輕人通過技術來該變自己人生,提高技術工人的待遇是國家長期落實的一項任務,也是為了增強技術工人獲得感,自豪感,榮譽感,同時讓更多年輕人通過技術來該變自己人生,讓更多的年輕人真正意義上理解,勞動美,勞動光榮,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建議
一、建立技紡織服裝術工人薪酬激勵導向機制,要按照技高者都得的要求,工資收入要向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傾斜,引領職工確立長本領,就是漲工資的理念。要改變拼人力,拼加班加點等做法,加大職工的培訓力度,以建設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職工隊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提高紡織技術工人社會地位,福利待遇,拓寬技能評定通道,同時在評定勞模先進方面增加一定名額。讓更多的年輕愿意做技術工人,感受到未來可期,對自己的前景充滿希望,為傳統紡織服裝制造業貢獻力量。讓我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
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常山北明科技有限公司織造車間擋車工馮麗朝建議:
進一步為實體企業減稅降費
今年2月份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制造業等受到了嚴重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再度加大。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同比下降6.8%。其中,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同比均出現兩位數的下降。
雖然中央及地方政府都相繼出臺了支持實體經濟和應對疫情的優惠政策,但各項政策特別是金融方面的政策的扶持對象主要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以及重點物資保障企業。國有大型制造企業并沒有明顯感受到扶持政策的普惠性。
為此,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應把民生尤其是就業作為重要考量,向競爭性領域勞動密集型國有大中型制造企業傾斜。圍繞“六保”尤其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為勞動密集型國有大中型制造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
二是支持地方政府研究出臺調低土地使用稅稅額等措施,通過財政的“減法”換來企業的“加法”。通過進一步減輕實體企業各種稅負,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拓寬企業贏利空間,為企業科學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借鑒推廣福建省國資委攜手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省屬國有企業復工復產的做法,優化金融供給,降低實體經濟企業融資成本,讓更多實體經濟企業感受到融資環境在改善、融資成本在下降。
四是借鑒支持小微企業和黑龍江銀監局的做法,對經營比較正常、產品和服務市場有競爭力的企業,實行“無還本續貸”,減少因借新還舊等為企業帶來的隱形融資成本,緩解實體經濟企業的資金壓力,對沖疫情影響,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恢復元氣,更有效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步入正常軌道。
五是改革受托支付的貸款管理方式。在貸款發放后,不再立即受托,支持企業根據自身經營需要靈活使用資金。貸款用途也不只局限于購買原材料,允許用于支付工資、保險、水電汽費、稅金等。既給借款人帶來方便,也有利于強化銀行對貸款資金的監管。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冠縣冠星紡織有限公司操作員李亞新建議:
支持紡織工業發展,提高員工待遇
紡織行業是我國傳統性民族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產業。作為重要的民生產業和支柱產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貢獻著力量,尤其是在繁榮的內需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城鄉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疫情打亂了我們前進的節奏,卻不能阻礙我們我們前進的步伐,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和防控物資極度緊張的現實問題時,紡織行業也全力以赴投身到防疫的戰斗中來,開展口罩、防護服等應急防控物資的供給,(比如我們公司在疫情期間就上了四條一次性口罩生產線),紡織行業在本次疫情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紡織行業作為傳統行業勞動人員密集型企業,給人們留下的印象確是: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不高大上的印象,很多年輕人都紛紛選擇其他行業,高校許多專業報名者趨之若鶩,而紡織專業卻無人問津。造成紡織青工斷層,員工老齡化嚴重,制約著企業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繼續,而各地也陸續開始復工復產,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受疫情影響可想而知,除了面臨普通企業都存在的問題外,生產、內銷、出口等多個方面均受到了嚴重影響。眾多企業在想法設法自救的同時盼望國家的政策扶持。
建議:
1、重啟行業認知,希望相關部門加強行業品牌形象宣傳。
2、呼吁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再給予更持續、更有力度、更進一步的扶持政策,比如:提高工人待遇,發放新舊動能補貼,加快推動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升級步伐,全面提升其智能化、數字化、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要求,全面降低員工勞動強度,提升企業效率,提升員工幸福感,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