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環境部:如何避免快時尚帶來的社會后果及全球環境影響
珍惜而不是丟棄
當我們不再需要某樣東西時,我們就會把它扔掉。
結果: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世界每年產生超過 70 億噸垃圾,其中包括超過 20 億噸城市垃圾。
對我們來說——無論是國家、公司還是公民——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開辟新天地。許多根深蒂固的結構和珍惜的行為必須經受考驗。公司如何才能更可持續地生產?我們是否需要一次性用品,例如咖啡杯或塑料盤子?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他們的行為做出貢獻。當然,有無數種方法可以避免浪費。廢物預防是一個影響整個社會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計劃或一攬子政府措施。許多事情不能通過法律要求強制執行——因為誰愿意決定什么是“正確”和“錯誤”的需求。你決定!
服裝和時尚是個性和個人風格的體現。
這不是一個新發現,
時尚過去是而且一直是時代的反映,
也是社會和國家特定情況的反映。
紡織品
然而,新的是紡織和時尚行業的全球趨勢,這些趨勢被概括為“快時尚”一詞。新趨勢和新系列以越來越短的間隔進入市場,螺旋式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許多衣服只買一季,而且生產出來的質量也相對較差。德國消費者平均每年購買 60 件衣服,網購比例的快速增長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快時尚通常價格低廉,能夠在短期內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每五件衣服幾乎都沒有穿過。自世紀之交以來,全球服裝產量翻了一番以上,研究預測未來幾十年紡織行業將進一步集約化增長。滿足所有過度、不可持續發展的跡象。珍惜而不是丟棄
社會后果、全球環境影響
東南亞的女裁縫
快時尚是有價格的,即使這個價格不在價格標簽上。人們對服裝生產對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認識仍然很低,這些方面在購買決策中幾乎沒有任何作用。種植棉花需要大量的水,尤其是在缺水地區。生產一公斤棉花需要大約 200 個裝滿水的浴缸。殺蟲劑和化肥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在傳統的棉花種植中。全球約 14% 的殺蟲劑市場和約 5% 的殺蟲劑市場都在這一領域。
油漆和其他化學品污染了生產國的廢水,這些國家通常沒有適當的污水處理廠。此外,許多生產國的女裁縫在不人道的條件下工作。
使用化學纖維——例如聚酯或彈性纖維——也會導致在洗滌過程中將微塑料釋放到水和海洋中。它們是廉價且廣泛使用的合成纖維,通常也混入其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有多少光纖以這種方式釋放的可靠信息。據估計,在德國,每年有 80 至 400 噸微粒通過衣物釋放。
事實上,封閉材料循環意義上的高質量回收今天并沒有發生。在全球范圍內,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紡織品生產材料被重新用于制作服裝。世界上大約百分之八十的舊衣服被焚燒或最終被填埋。大約 20% 的衣物經過稱為“降級循環”的過程——例如,這意味著用舊衣服生產清潔抹布或絕緣材料。
如何避免快時尚?
在德國,越來越多的服裝以可持續方式生產,同時又時尚。有幾種方法可以避免快時尚。以下是一些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購買和使用衣服的提示:
購買紡織品時,尋找保證環境和社會標準的印章。
購買有機質量的棉紡織品(“有機棉”)。
購買二手衣服或交換衣服。
為婚禮、派對和其他慶祝活動等一次性場合租用服裝。
盡可能長時間地穿衣服。
如果衣服破舊或有缺陷,請讓裁縫或補鞋匠修理。
將未使用的衣物轉交或妥善處理。
質疑時尚趨勢并對快時尚持批評態度。
這些實用技巧來自聯邦環境署的采購指南。聯邦環境署采購指南
對一次性社會說不——對優質耐用的衣服說是。40% 的衣服從未穿過或很少穿過。
在德國聯邦環境部做什么?
聯邦環境部正在加強可持續時尚的開發和生產。其中包括推廣環保紡織纖維、紡織品藍天使或新引入的產品注意義務。
服裝在全球范圍內生產,面向全球市場,尤其是在亞洲。德國不能單獨對紡織品施加生態設計要求,這將成為歐盟內部市場上所謂的“非關稅貿易壁壘” 。
在聯邦政府內部,聯邦環境部和聯邦經濟部共同負責。紡織品戰略與可持續產品倡議 (SPI) 密切相關,后者將取代歐盟生態設計指令。紡織品是 SPI 和數字產品通行證的首批新產品組之一。
與洗衣機等消耗能源的產品一樣,未來歐盟內部市場將對紡織品的生態設計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規范。例如,用于回收纖維的使用或紡織品的耐用性。聯邦環境部和聯邦經濟事務部密切合作,旨在雄心勃勃地實施歐盟紡織品戰略。反對破壞可用物品
我們希望防止可用的新商品遭到破壞——尤其是在紡織行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對貿易公司和產品的整個物流鏈引入注意義務。
這意味著制造商和分銷商有義務僅在出于安全或健康原因必要時才銷毀退回的貨物或過量生產的貨物。例如,輕微損壞的商品可以降價出售或捐贈。這已經是很多公司的通行做法。新商品的運輸和儲存也應設計成可以長期使用的方式。
不能出于經濟原因簡單地丟棄新的和可用的商品。要做到這一點,生產也必須從一開始就更加貼近需求,這樣時裝業的生產就不會再超過實際需求。
我們還與協會和公司進行對話,以提高商品銷毀的規模和原因的透明度。一旦我們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就可以計劃進一步的步驟。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消費者也可以為解決這個問題做出貢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