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心智解讀與社會關系建構
鄭磊/文
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是群居的,但沒有任何高級物種能夠達到人類社會這樣復雜的形態,而且也沒有發現其他類似人類的高級物種存在。進化生物學家、進化人類學家一直在追問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羅賓·鄧巴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出版了系列專著,從考古、遺傳、解剖、腦科學、文化、宗教等多個角度回答了這些問題。《人類的算法》揭示了令人類卓爾不群的六大特質——直立行走、心智能力、伴侶關系、語言本能、高級文化和群體意識。《社群的進化》解析了人類關系建構中的秘密,《大局觀從何而來》提出了人類大腦的社會性思維來源。這套書完整介紹了鄧巴數、心智理論和社交網絡行為腦的研究成果。
鄧巴教授通過大量實驗觀察得出:人類個體所能維系的穩定人際關系數量在150左右,人們在這個群體里了解對方是誰,并保持著一定頻率的接觸,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它的提出為研究人類社交網絡建構提供了理論基礎。在這個群體內,也存在按照親疏關系細分的更小群體,比如3-5人組成的關系最親密的小圈子,更大的圈子包括10人小團體,以及30人的較大的圈子。鄧巴提出了群體遵循3倍擴大的規律,即5人,15人(覓食小組),50人(營居群),150人。
人類具有倫理道德,也就是社會性。其生物學前提條件是:個體具備正常人的心智能力(如同情心、同理心、接受教育等,幼兒和有某些神經疾病的人除外)。這樣的個體能夠組成最多150人左右的社群。這里所說的心智解讀能力是高級的社會認知能力(按照鄧巴的心智理論,應達到至少第五階心智水平)。這個觀點得到了大腦進化證據的支持,通過考古和基因研究,發現人類進化過程后期(50萬年到5萬年前)發育的大腦新皮層的體積,與大腦前發育的部分(主要在大腦后部)的比例,與各個階段的人類社群規模成線性關系。人類這個比例是4%,類人猿是3%,而類人猿的群體規模只能達到50。人類的社會認知能力也與大腦額葉的體積之間存在線性關系,正是這部分大腦的作用將人類的社會生活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群居截然區分開來。
群體讓物種更適合在進化過程中存活下來。有不少證據顯示,在遭遇險惡環境時,群體越大,個體的生存時間越長、機會越高。最早的社群是由血親組成的,后來逐步擴大,個體之間形成了某種聯系,比如遵守一定的規則、維護社群的最大利益等共同知識。群體生活的復雜關系,要求大腦的社會認知能力必須同步提升。在150人社群之間的人員流動不常見,但是3個社群可以組成“巨型營居群”,這些社群之間通婚、通商。3個這種超級社群可以組成1500人的使用同一種語言的部落。人類在這個群體不斷擴大的過程中,社會認知能力不斷提高,社交活動也由相互梳毛、微笑、體態動作、篝火邊圍坐,發展到音樂舞蹈、語言、講故事,甚至宗教儀式等,這些能夠激發人們的幸福感、滿足感、集體感和歸屬感。人類社群有一個擴大方法就是發明了一些親屬類別,比如“叔叔”“阿姨”,用來稱呼本沒有關系的人,使他們變成“我們”中的一員。這是一種社會化技能,使得沒有遺傳關系的社會類屬能夠連成責任網絡結構,以滿足生存需求。這種心理化能力(社交技能)延續至今。人類總是喜歡群居生活,通過各種方式建立社會聯結,比如同姓、同鄉、相同的語言、文化、信仰等。
共同的知識是社會成員的標志,因此個體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產生共鳴,這種聯結可以將人群區分開來。人在社會情境中具有理解他人信念的能力,兒童在4-5歲開始具備這種能力,其他靈長類動物無法達到建立道德感所需的二階以上的心智水平。人類能夠做出道德判斷,但會受到情緒狀態的影響。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都指出道德與情感相關,人們的直覺驅使其決定自己和他人應該如何行動。研究人員發現理性實用主義的選擇并不常見,大腦額葉受損的人通常有這種傾向。人們在做道德評估時,大腦參與意圖評估的區域異常活躍,而我們對他人意圖的理解,關鍵在于我們對他人的同理心。弗農·史密斯指出人與人的博弈,非常依賴于對對方意圖的判斷,這也是建立在人具備正常的同理心之上,此時,人的直覺反應往往是合作而不是對抗。合作是社會網絡聯結的核心要素,為了保持穩定,在社群內會形成一般性的倫理道德準則,成為每個成員共同遵守的社會規范或信仰信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