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生物“賤賣”子公司或為實現股權激勵 多次“倒買倒賣”錯失好資產
盡管取消了《審議上海澤潤股權轉讓及增資的議案》,沃森生物股價仍一瀉千里,幾度震蕩最終跌停。
12月7日當天,沃森生物總成交額逼近百億元,市值蒸發140.88億元。龍虎榜數據顯示,當日深股通賣出4億元并買入2.26億元,一機構賣出2.1億元,中信證券深圳濱海大道賣出1.49億元,華西證券成都高升橋路買入2.04億元,中信證券上海分公司買入1.53億元。
在不少投資者看來,此次沃森生物的資本運作“鬧劇”,暴露了當前公司內控制度和投資者保護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縱觀沃森生物近年來的收購之旅和各類資本布局,類似于上海澤潤一樣“倒騰”子公司的戲碼不斷上演,而早前被沃森生物“賤賣”的嘉和生物在被剝離后直接業績大爆發,并且成功上市。
“主要是對公司管理者很失望。雖然也在沃森上賺過一些小錢,但仔細看公司的硬傷還是比較多的,股權比較分散,雖然這幾年布局的產品線很多,比如單抗、HPV、mRNA疫苗,但都只是壓中了熱點,產品競爭力有限。如果再涉及利益輸送,可能會‘爆雷’。”華南一名長期投資醫藥股的投資者對記者表示。
“賤賣”或為股權激勵?
12月4日晚,沃森生物公告以11.4億元轉讓上海澤潤32.60%股權。交易完成后,上海澤潤將不再是其控股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澤潤是沃森生物2013年通過股權轉讓和增資實現控股的企業,沃森生物先以1.22億元受讓惠生投資持有的上海澤潤40.609%的股權,并又以1.43億元認購其新增注冊資本,合計拿下上海澤潤50.69%的股權。
投資8年時間里,2016年3月,沃森生物曾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5.98億元,其中用于支付上海澤潤研發項目費用1.80億元。
而眼見上海澤潤即將獲得投資回報——2020年6月公司二價HPV疫苗收到國家藥監局出具的新藥生產申請《受理通知書》,九價HPV疫苗于2018年12月正式啟動一期臨床試驗,手足口病疫苗于2019年6月獲得臨床試驗通知書,但沃森生物卻選擇此時將“果實”拱手相讓。
消息一出,深交所火速下發關注函,質疑上市公司交易的合理性和真實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7月,沃森生物曾披露《2018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草案)》,其中對于公司層面的考核要求為2019年及2020年兩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12億元。
但2019年,沃森生物凈利潤合計僅1.94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沃森生物實現凈利潤合計5.41億元,距離承諾缺口還差4.65億元。
此外,2020年11月3日,沃森生物再度披露《2020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草案)》,公司層面業績考核指標為公司2020年及2021年兩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2億元,公司2021年及2022年兩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7億元。
而根據沃森生物公開披露的資料顯示,如果出售上海澤潤,預計將產生凈利潤約11.8億至12.8億元,市場質疑沃森生物或試圖通過此舉達到2018年、2020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的業績考核指標。
盡管目前沃森生物已經取消轉讓上海澤潤的股權,但公告中沃森生物卻表示,“公司仍將一如既往推進上海澤潤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進程,在取得更加廣泛認同的基礎上,制定并推出契合公司戰略及上海澤潤長期發展的規劃方案,保障其可持續發展。”
此番表態,讓不少投資者懷疑,沃森生物此舉只是“緩兵之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接盤方之一的淄博韻澤也引起了關注。
據沃森生物公告顯示,淄博韻澤于2020年11月19日才成立,其主要合伙人為寧波向成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西安泰明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穿透后股東為高瓴資本和泰格醫藥。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此前沃森生物曾轉讓嘉和生物股權,泰格醫藥也曾現身接盤。
對此,深交所要求說明淄博韻澤、永修觀由是否與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人員存在關聯關系或其他利益安排等問題。
熱衷“倒買倒賣”
事實上,縱觀沃森生物近年來的收購之旅和各類資本布局,類似于上海澤潤一樣“倒騰”子公司的戲碼不斷上演。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沃森生物是一家主要從事人用疫苗等生物技術藥物研發、生產、銷售的生物制藥企業,2010年11月12日登陸創業板。
在創業板上市十年時間里,沃森生物逐漸從一家營收不足3億元、凈利潤不足8000萬元的企業,成長為如今年營收超過11億元(2019年,下同)、凈利潤逼近2億元的成熟疫苗集團。
公司的產品線也在不斷擴展,從上市前的Hib(西林瓶)、凍干A、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新增了百白破疫苗、23 價肺炎疫苗、13 價肺炎結合疫苗等,公司在研疫苗還包括HPV疫苗、新冠疫苗、ACYW135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 重組EV71疫苗等產品。
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自研能力不斷提升外,沃森生物的外延并購也起到了助力作用。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發現,仔細觀察沃森生物的資本運作之路,卻疑竇叢生,與部分上市公司熱衷于“買”,最終敗在整合不慎、商譽高懸上不同,沃森生物更熱衷于“賣”,但買賣過程不僅沒有高額收益,反而“賤賣”了部分有較好前景的資產,與“業績大爆發”擦身而過。
2012-2013年,登陸創業板兩年的沃森生物開始了上市以來首次大型股權收購——分兩步完成對大安制藥90%股權的收購,兩次合計作價8.66億元,后者是一家血液制品企業。沃森生物表示收購目的是“保障公司做大做強血液制品業務戰略目標的達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彼時大安制藥尚沒有收入,2012年虧損6778.67萬元。
收購完成不到一年時間(2013年11月完成工商登記),2014年沃森生物卻又以虧損為由,以6.35億元轉讓了大安制藥46%股權,接盤方分別為自然人杜江濤,交易完成后沃森生物又以對大安制藥的相應債權向大安制藥增資16534.8萬元,完成后持有大安制藥45.65%股權。
然而,2016年,在大安制藥終于實現盈利(2016年前十月盈利3196.67萬元)后,沃森生物卻將所持大安制藥31.65%股權按4.53億元的價格轉讓給杜江濤;2019年,由于大安制藥2018年度采集血漿量未達目標,沃森生物又將大安制藥14%股權賠付給博暉創新,致使公司業績損失逾7000萬元。
多番“買賣”下來,沃森生物不僅沒有掙錢,反而略有虧損。
而這只是沃森生物頻繁交易資產的一角。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上市以來沃森生物交易的股權資產還包括實杰生物、衛倫生物、云南鵬僑醫藥有限公司、嘉和生物等。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對嘉和生物的“倒賣”。2013年,沃森生物以2.91億元收購嘉和生物63.576%股權,表示“嘉和生物在單抗藥物研發方面居于國內同行先進水平,具有國內一流的單抗藥物研發技術團隊以及豐富的研發產品線”。
彼時,沃森生物(2013年)營收僅百萬,凈利潤虧損近七千萬。因看好單抗領域發展,2015年,沃森生物又以8500萬元收購惠生投資持有的嘉和生物8.384%股份,持股比例提升至71.96%。隨后,嘉和生物多次增資,沃森生物持有的股份被稀釋至61.17%。
3年后,2018年6月,沃森生物卻突然宣布以3億元的價格轉讓持有的嘉和生物8.6455%股權,交易對手為康恩貝。隨后又將所持有的嘉和生物注冊資本約1.85億元對應的股權轉讓給HH CT Holdings Limited(以下簡稱HH CT)。
其間,泰格醫藥旗下并購基金、HH CT分別向嘉和增資,使得沃森生物的持股比例降至13.59%,成為第三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至2018年期間,嘉和生物發展勢頭大好,英夫利西單抗類似藥、PD-1單抗、抗IL-6單抗藥物、GB235單抗等多項產品相繼獲得臨床試驗批件。今年10月,嘉和生物更是直接在聯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為24港元/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