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15年間大漲近4倍 置業比率至20年新低
香港樓價持續高企,置業夢對于很多年輕人可望不可即。
香港立法會秘書處3月1日發表“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簡報》顯示,整體自置居所的業主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僅占7.6%,首次置業人士的平均年齡2019年已經達到44歲。
《研究簡報》指出,香港樓價在2004年-2019年的15年內急升近4倍,然而,同期自置居所比率于2019年跌至49.8%的約20年新低。雖然該數據去年第四季輕微反彈至51.2%,但仍低于2004年高位的54.3%,亦遠低于富裕經濟體超過60%的平均水平。
在土地嚴重短缺和置業能力下降的背景下,35歲以下的年輕一代于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由1997年的22.1%(19.81萬人),大幅下降至2019年的7.6%(9.82萬人)。
報告指出,香港年輕人單憑工作收入,難以追趕不斷攀升的樓價,也未有足夠財力在物業市場跟其他買家競爭,據悉,置業困難是香港年輕世代感到無望的其中一個源頭。以2004-2019年期間的樓價來看,數字飆升了391%,然而香港家庭住戶的每月收入中位數僅增加78%,遠落后于樓市的升幅。
與此同時,60歲及以上的老人,在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為41%(53.6萬人),成為置業的主力,相比1997年的21%(19.21萬人)激增一倍。
自置物業占比“倒U”
事實上,香港的自置居所比率于過去23年呈“倒U型”發展。報告指出,該比率在1997-2004年期間由46.7%飆升至最高的54.3%,然后停留在約53%的水平至2011年,但其后回落至2019年的49.8%及2020年第4季度的51.2%。
數據顯示,1997-2004年期間,香港每年平均共有約6.2萬個住宅單位落成。供應充裕,加上亞洲金融風暴觸發樓價暴跌52%,為首次置業人士提供罕有的置業機會。1997-2004年期間,自置居所住戶數目凈增加了26.4萬戶,其中約一半為私營房屋。
值得注意的是,1997-2008年期間,香港住戶增加了35.4萬戶。此期間,自置居所住戶顯著增加了33.7萬戶,而租戶只增加了4.7萬戶,租戶占比僅為13%,這主要受惠于當時房屋供應充裕及樓價處于可負擔水平。這意味著,1997-2008年可謂香港樓市的最佳“上車”時間窗口。
其后,特區政府不斷收緊土地及房屋供應,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停止拍賣土地、放棄為自置居所訂定數字目標、縮減通過填海及平整土地的開發新土地規模、無限期停建資助出售房屋等。
這些措施導致香港房屋供應出現斷崖式下跌,疊加經濟復蘇帶動,香港樓價在此期間大幅反彈,使得大部分工薪階層無奈成為租房一族。2009-2019年期間,香港整體住戶增加了33.5萬戶,而自置居所住戶同期僅增加了8.02萬戶。然而,居住于公營或私人房屋的租戶則飆升了25萬戶,占比接近75%。
樓市財富效應
樓市持續暢旺下,自置單位已成富裕家庭的重要財富來源。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統計數字,粗略估算,香港私人住宅物業的市值在1997-2019年期間累升兩倍至約12萬億港元,高于同期本地生產總值的109%增幅。2019年,香港私人住宅物業總值約為本地生產總值的4倍,遠高于美國的1.6倍。研究報告指出,樓價變化帶來的財富效應,對本地消費及本地生產總值,可以產生重大影響。
為了協助年輕一代首次置業,社會上近年有不少倡議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參考1997-2004年期間的發展經驗,當樓宇供應充裕,樓價便可回落至可負擔水平,自置居所比率亦可因而顯著攀升。
根據特區政府2020年12月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最新進度報告,在2018年把公私營房屋比例由60:40改為70:30后,截至2030-2031年的未來10年,私營房屋的建屋目標會僅為年均12900個單位,低于過去10年約13500個單位的實際年均建房屋量,房屋供應仍然十分緊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