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不再緊盯成交額是回歸零售的本質
11月12日零點,一年一度的天貓“雙11”購物節收官。與往年不同,天貓、京東及其他頭部電商并未公布今年“雙11”的成交額數據,僅表示交易規模“趨穩”,與去年持平。
不過,從各大電商平臺公布的服裝服飾品類相關數據來看,今年的“雙11”購物節在“穩”字當中也呈現出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變化:多個細分品類銷售增長迅猛,商家更重視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與購物體驗;此外,近年來方興未艾的直播帶貨等新業態,也摒棄了以往“跑馬圈地”式的無序擴張,更加回歸商業零售的本質。
電商不再緊盯成交額
自從10多年前淘寶商城發起了被稱為“光棍節狂歡”的“雙11”購物嘉年華,每年的11月11日都成為了電商平臺、品牌與消費者互動、共舞的年度大戲,消費者樂此不疲地“剁手”,品牌和平臺也熱火朝天地忙碌,“雙11”的交易額更是屢創新高。
然而,今年的“雙11”活動已經不太拿成交額“說事兒”了。
天貓在11月12日凌晨發布的收官“戰報”中并沒有發布成交數據,僅對外表示,今年“雙11”是參與商家最多元化的一屆,有29萬個品牌、數百萬家中小商家、主播參與其中,超過2100萬種商品參與“雙11”。
如果復盤一下今年“雙11”的“戰況”不難發現,今年“雙11”購物節的消費高峰并沒有完全集中在11月11日當天,而是從11月1日就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今年的‘雙11’,各大平臺以及一些品牌的‘雙11’預售在10月中旬就開始了。”供職于一家獵頭公司的耿小姐對《中國紡織報》記者說,“雖然今年沒有了各大平臺的‘雙11’晚會,但是手機上收到的各種促銷信息從10月初就沒有消停過。”
“今年的‘雙11’有兩波銷售高峰,一波是在11月1-3日,另一波則是在11日之后的幾天,從我們物流訂單數量的集中度就能看出來。”負責北京市雙井地區物流配送的順豐快遞小哥對記者說,“往年的訂單大都會集中在‘雙11’前后幾天。”
實際上,距離今年“雙11”還有一個多月,京東、天貓等各大電商平臺以及直播平臺就開始了“預熱”,除了線上渠道花樣不斷翻新的“萬花筒”般的促銷、滿減、買贈的信息,城市的商超、購物中心甚至社區門店,也都開始陸續打出了各種促銷的招牌,連一些大城市的公交站牌上也滿滿都是京東和天貓的大幅宣傳海報。
今年的“雙11”,京東與天貓分別在10月20日20點和10月24日20點就開啟了首輪預售以及跨店滿減活動。
來自天貓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0月24日晚天貓預售開始,短短4個小時就產生了130個預售金額破千萬元的直播間。而作為“雙11”的主力消費品類之一,服裝服飾在“雙11”期間的表現一直備受關注。
統計數據顯示,波司登在天貓的預售開啟僅40分鐘,銷售額就突破億元。男裝品類更是成為“黑馬”,其中,GAP(蓋璞)男裝在預售開始首小時的成交額就比去年增長超200%,“YEEZY GAP巴黎世家”合作款部分新品在天貓上架僅一小時就售罄。
預售就收獲滿滿,讓很多品牌過足了“雙11”的“癮”。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消費渠道日趨多元,社交電商、興趣電商、直播電商等的興起,分散了原來集中于淘寶天貓以及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的銷售額。
在匯美時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美集團”)副總裁曲晶看來,最初的“雙11”只有淘寶天貓平臺一家獨大,如今,京東、唯品會、抖音等多個平臺的加入,不僅讓參與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而且還衍生出了私域、主播、店播一些新的營銷模式。
“消費者還是那些消費者,只是可以選擇的購買方式和購買渠道變多了,因此,某個單一特定渠道的銷售額就會降低。”河北清河的米男羊絨服飾有限公司品牌負責人李勝超對《中國紡織報》記者談道,“另外,消費者對于產品在設計、個性化以及品質方面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價格。”
此外,透過“雙11”銷售數據的發布情況也可以發現,如今的“雙11”正在逐步告別過去所看重的“唯成交額論”,而這也標志著服裝消費市場已經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的發展階段,以及服裝消費方式與渠道的日趨多元化。
服裝品牌找回初心
今年“雙11”的第一波銷售高峰剛剛結束,方建華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朋友圈公布了茵曼首戰告捷的喜訊:茵曼“雙11”成交額同比增長59%,毛利率增長10個百分點,創12年“雙11”新高,高質量增長才是我們的追求。
實際上,包括今年在內,服裝服飾品類歷年“雙11”都有不錯的業績。
來自天貓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12日零點,服裝服飾品類中,優衣庫以超過3億元的銷售額奪得榜首,波司登和內衣品牌蕉內分別以1.96億元和1.23億元銷售額排名緊跟其后。UR、伊芙麗、森馬、雅戈爾和ubras(彼悅)等品牌,也躋身天貓服裝服飾類銷售額前十。
值得關注的是,在服裝服飾品類中,一些不被關注的細分品類今年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勢頭,如“二次元”古風服裝的銷售同比增長超過800%,男裝民族服裝銷售同比增長超過700%。
這樣的“戰績”在今年“雙11”的預售期就已經有所顯示了。蕉內在“雙11”預售開始僅10分鐘,銷售額就超去年預售首日全天,90分鐘后成交額突破億元。女裝設計師品牌INSIS FEMME今年“雙11”預售首日成交額同比增長159%;MaxMara(麥絲瑪拉)預售首日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50%;COACH(蔻馳)海外旗艦店預售開始僅15分鐘銷售額就超過了去年全天的銷售額;重璞、舒氧等多個新銳品牌預售期銷售額同比增長均超過200%。
此外,今年的“雙11”,做得風生水起的直播電商有了新的變化,店播業務的風頭蓋過了某些頭部及腰部主播,成為今年服飾品牌銷售的一大亮點。數據顯示,天貓“雙11”第一波售賣前4小時,千余家服飾品牌的店播成交額同比超500%;UR、雅鹿、對白、ELLE女裝等2000多個服飾品牌的店播成交額同比增長100%。
“今年‘雙11’期間,成交額同比增長66.69%,毛利率同比上升5.9個百分點。”與各大平臺一樣,茵曼也沒有在自己的“雙11”戰報中貼出具體的成交額數據。“如今,茵曼更看重客戶復購率、精細化運營以及品牌力的表現,成交額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方建華說。
與今年“雙11”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今年“6·18“購物節”前夕,方建華曾經在自己的公眾號上以一篇《今年6·18“躺平”,不玩了》選擇了“躺平”。
在方建華看來,茵曼彼時的“躺平”并不是真的“躺”,而是早已不再僅把銷售額作為品牌發展的唯一指標。
“對于服裝品牌而言,需要更注重長期發展,不提倡惡性打折和盲目追求銷售額。”方建華說,“簡單粗暴的打折降價早已經被當下的消費者所摒棄了。在‘大促’期間,沉下心來深耕產品與用戶,要‘沒有套路’地去思考如何通過產品體驗和服務去與千萬顧客產生情感上的鏈接。”
這句話不僅道出了服裝人的心聲,而且也體現出服裝品牌和企業實現有序、穩定、高質量發展的“初心”。
“剁手一族”有喜有憂
“我考慮的不僅僅是價格上能優惠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看產品品質和品牌知名度。”時尚攝影師小吳對《中國紡織報》記者表示,以往那種“腦子一熱就剁手”的“購物狂”式的沖動消費,正在被新的消費習慣所替代,那種“囤貨”式的搶購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低。
“電商平臺的服裝產品還做不到‘所見即所得’。如果買到質量不好或者不滿意的產品,退換起來很麻煩。所以,我更傾向于選擇一些口碑比較好的品牌。”在北京一所中學任英語老師的姜女士對《中國紡織報》記者表示,“我買的一款瑪絲菲爾的大衣,還有菲樂的羽絨服,‘雙11’的價格是往常的4-5折,品牌的質量也比小牌子有保障。”
不過,加購容易結算難。各大電商平臺花樣繁多的促銷手段,依然讓很多消費者在結清購物車時頗費腦筋。
“我原本打算只買一雙ECCO(愛步)的皮鞋,但是為了湊夠平臺的‘滿減’,我忍不住又往購物車里添加了幾件內衣,添加完之后發現如果我再買兩條褲子,就能湊夠更高額度的‘滿減’優惠。就這樣一來二去的,本來900多元的訂單就這么‘水漲船高’地變成了4000多元。”某會展公司部門負責人小彭對記者說,“機關算盡,最終還是沒有逃過商家的‘套路’。”
“買的沒有賣的精。消費者最期待的是‘簡單+普惠’。”這是很多“剁手一族”的共鳴。
“想要讓自己獲取的優惠最多,就要根據不同的品類去疊加不同的優惠、紅包和返券。感覺自己被生生逼成了‘數學家’。”在一家銀行工作的信貸員小張調侃地對記者表示,“在天貓和京東,滿屏幕都是‘滿300減50’‘滿299減50’等各種滿減折扣,還有任務紅包、口令紅包,以及各種拼單、返券,而且有的滿減可以跨店,有的則不能,搞得人眼花繚亂,就連我這個做信貸工作的人,有時候都搞不清到底該用哪種優惠才能更省錢。”
“我之前也在各種渠道看了各種省錢攻略,但是最后結賬的時候,還是一頭霧水。”信貸員小張的妻子對此也頗有同感,“同樣是總價5000多元的服裝類產品,我結賬時比同事多花了200多元,真的弄不明白平臺上的結算規則。”
“電商平臺在結算的時候如果能按照既定的程序自動累加優惠,讓消費者獲利益自動實現最大化就好了。”小張說,“這就不用買東西時還要拿著計算器算算術了。”
相對于線上電商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線下實體門店的“雙11”促銷則顯得務實了許多,因此也有不少消費者傾向于線下購物渠道。
“對于服裝鞋帽之類的產品,我更喜歡在商超購買,商超的標價和優惠很直接,不用自己再去核算什么返券、滿減之類的,而且跟鄰居在電商平臺購買的同款服裝相比,價格也沒有太大差別。”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市民姜先生對記者說,“服裝類的產品,我還是喜歡‘所見即所得’,在店里看準了一件衣服,如果試穿合適就買了。雖然電商也能免費退換貨,但是總歸沒有在店里方便。尤其是中老年消費者,還是更習慣線下的購物方式。”
“對消費者而言,電商平臺需要重點考慮如何努力提升消費者的購買體驗,并通過不同手段和服務多方位滿足消費需求,讓消費者買得放心、開心、稱心。”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翁一表示。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也認為,從消費端來看,今年的“雙11”,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更趨理性。因此,無論對于線上的電商平臺還是線下的門店,如今的“雙11”購物節已經不僅是“賺眼球”的營銷活動,更是服裝品牌打造核心競爭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天貓榜單:
來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