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滔成就百年奧康夢
王振滔作為一名農民出身的營銷策劃”,不熟悉他的人說他“愛作秀,出風頭”。他一直說自己的愿望是在做強做大企業的同時,能為社會多做點事。如今,王振滔在這條希望之路上歷盡了艱辛,也品味了甘甜。
百年奧康夢
王振滔出生于浙江省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在那個年代的溫州流行一種風氣——懷揣一技走四方。于是,王振滔跟隨做木工的堂舅來到武漢做起了“游方木匠”。雖然生活很艱辛,但是卻也結識了不少溫州老鄉。
經老鄉點撥,王振滔開始了自己的皮鞋生意。然而,1987年8月8日的杭州武林廣場——5000多雙從各地查獲的產自溫州的劣質皮鞋被付之一炬。隨后,上海、南京、武漢、沈陽等幾十個大城市的商場也相繼展開了對溫州鞋的全面圍剿,一時間,“溫州皮鞋”臭名遠揚,成了劣質鞋的代名詞。盡管王振滔的皮鞋并未出現質量問題,但依然沒有逃脫厄運。經歷了這次圍剿,王振滔直接損失近20萬。
那時候王振滔一直在思索,溫州人如果連鞋子都做不好,還能做得了什么?于是,他做出了一個當時被很多人視為“愚蠢”的決定:自己辦鞋廠做質量好的溫州鞋。1988年,用籌集來的3萬元資金,買來一臺制鞋機,以住房為廠房,請了幾位手藝不錯的制鞋師傅,正式辦起了“永嘉奧林鞋廠”,也就是奧康的前身。
經歷了對劣質皮鞋的圍剿之后,王振滔對產品質量格外“較真”。“操刀剪皮鞋”的故事在業界也傳為佳話:建廠之初,一批外銷高檔鞋,在即將裝箱發運時發現有180雙標識縫制不規范,當人們在議論是否外銷或留下內銷時,當時王振滔二話沒說,拿起剪刀當眾剪掉皮鞋,并在組織員工參觀時當場宣布了對從分管副總到員工相關責任人的處罰。
奧康創立初期,規模還很小,是一個家族式管理企業,“那時候我只是想當老板,為了賺錢,解決溫飽。溫飽解決了以后就是享受,生活的好一點。后來,我就想當企業家了。我始終認為,老板與企業家不同,兩者的區別是很大的。老板比較狹隘,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企業家則有一種奉獻精神,要通過自己的企業振興民族經濟,打造世界名牌。”王振滔說。
王振滔認為,中國的企業和奧康都不缺流水線,所以現在不怕造不出來鞋,現在最怕的就是設計不出好的鞋子。經過多年發展,奧康已經建立了三大鞋業生產基地、兩大研發中心、3000多個營銷網絡,擁有奧康、康龍、美麗佳人、紅火鳥四個自有品牌以及特許使用的VALLEVERDE品牌,形成了縱向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從2007年開始,奧康制定了“科技奧康”發展戰略,成立了中國首家鞋類企業綜合性科技研究院——奧康鞋類科技研究院,并于2009年得到浙江省科技廳、溫州市科技局的共同授牌,成為“國字號”的研發機構;2010年5月19日,奧康投資5000多萬元,成立“高科技數字化研發基地”。
在王振滔看來,如何創造更具附加值的個性化產品,是我們現在必須要做的。“奧康每年用于研發的科研資金高達數千萬元”王振滔說,“自從辦起了‘永嘉奧林鞋廠’,我當時也只是想,如何要為溫州鞋正名,來證明溫州鞋并不是都是劣質貨。隨著公司的20多年的發展,奧康已經是中國領先的皮鞋品牌企業之一,并力爭真正成為全球化的品牌。”
抗擊“反傾銷”
奧康把創建百年國際品牌作為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會遭遇國際競爭。
2006年初,歐盟搬出了“反傾銷”旗號,發起對華皮鞋反傾銷調查。 2006年,奧康等5家中國鞋企向歐盟初審法院審理的皮鞋反傾銷案件提起上訴,官司長達4年。2010年3月,歐盟初審法院駁回5家中國鞋企的訴訟請求。同年4月,王振滔受邀赴美參加中美商業領袖圓桌會議,就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國際競爭發表演講。一方面,中國政府已經通過啟動WTO貿易解決爭端機制,從政府層面來協調此事,另一方面,奧康將繼續通過法律手段爭取公平裁決。
今年6月,奧康正式向歐盟高等法院針對初審法院審理的皮鞋反傾銷案件提起上訴,此舉標志著中國鞋企與歐盟的官司在法律程序上已經走到最后階段。
“早在歐盟征收臨時反傾銷稅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準備好了所有的法律文本。后來知道他們裁定了為期2年的16.5%的反傾銷稅,我們更加堅定了決心。”王振滔說,“反傾銷訴訟,代價也許很大,但作為最大的民營制鞋企業之一,我們奧康有這個責任。首先我是中國皮革協會的副理事長,并且歐盟市場占奧康外單銷售的60%。第二,我們企業要走入國際化,向世界其他國家鋪墊,歐盟是我們首選。第三,從游戲規則當中我們可以掌握歐盟的市場規律,特別是加入WTO了,我們把游戲規則復習了一次。從企業本身來講,我們雖然花了幾百萬的訴訟費用,但在全球的國際化當中,奧康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奧康與歐盟在4年的反傾銷官司中,一路走來并不平坦。畢竟歐盟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由27個國家組成的聯合體。所以奧康與之對抗起來,實力懸殊。在積極維權的同時,王振滔也一直在思索為什么會遭遇反傾銷。他認為,問題的根源還在于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缺乏,使中國產品擺脫不了低檔次和缺乏品牌內涵的印記。
盡管結果依然撲朔迷離,但是王振滔說:“我們有這個責任。我們對國家、對行業都作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對我來講也實現了自己‘言必行、行必果’的承諾。我想奧康這次取得成功的話,為以后的企業,為中國其他的企業起一個促進作用。我想我們至少影響了我們的企業以后在走向國際化道路的時候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樣去做。”
賺錢與花錢
“對于一名企業家來說,花錢比賺錢重要,只有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人生才有意義。”王振滔一直把這句話看作自己身為一個企業家的座右銘。
有一年元旦,王振滔去革命老區大別山看望受助學生。然而,與孩子們見面的情景與當時設想想的完全不同。在和他們交談中似乎有一種格外的親情,那些孩子懷著一顆童心對王振滔說:“叔叔,我們很感謝您的幫助,能讓我們繼續上學讀書,但我們的壓力很大,我們不要施舍,我們只需要一顆可以傳承的愛心就足夠了”。王振滔經過了解才知道,那些受到捐助的孩子心里負擔很大,把自己得到的幫助當作了施舍。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認為公益就是簡單的捐助,其實不是這樣的。”王振滔說。
其實,早在2006年12月底王振滔慈善基金會就得到國家民政部的審批,但一直找不到好的運作思路,而這件事正好給王振滔許多啟發,通過認真考慮,他決定推出了全新的慈善模式,今天正在不斷傳遞之中的王振滔慈善基金會“愛心接力計劃”就這樣誕生了。2007年4月6日,王振滔出資2000萬元人民幣作為注冊資金,啟動王振滔慈善基金會,這也是中國國務院和民政部批準成立的中國第一個以民營企業家名字命名的個人非公募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在資助貧困大學生的運作上采用全新的理念:受資助大學生要在工作后資助一名貧困學生,讓基金變成“種子基金”,使資助大學生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現階段基金會每年投入70%的精力做愛心接力計劃,30%費用在扶貧類項目。每年捐款400~500萬。自2007年啟動后,目前已在重慶、溫州、黃岡、成都和貴州等地進行了12站“愛心接力”活動,2000多名清寒學生受益。
對此王振滔解釋說:“我的出發點很簡單:把這種愛心接力的模式介紹給更多的人,并喚起更多人的參與,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公益事業的良好氛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