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薪潮沖擊珠三角 低勞力成本模式終結
[導讀]極端事件與工人行動合力,將珠三角低勞動力成本的發展模式逼向死角變化是在一周內突然發生的。
6月7日,富士康再度宣布加薪計劃:通過三個月考核的一線作業員,月基本工資可達到2000元。
僅在五天前,6月2日,富士康宣布,從6月1日開始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一線作業員標準薪酬無條件提高到1200元。一次性加薪幅度超過33%。
接連兩次,且如此幅度的漲薪,連富士康員工也覺得突然。“我覺得不可能。都這樣漲,它受得了嗎?”來自廣西欽州的羅軍(化名),身著富士康深藍色工作T恤,倚靠著深圳龍華廠區的東門,對記者說。
這是6月9日的上午。細雨中,馬路對面的富士康普工招聘點鐵閘緊閉,門口稀落地站著二三十個默默等待的年輕男女。其中一位,是從附近的三強電子工廠趕來的女工。她告訴本刊記者,她就是為近乎“夸張”的2000元工資而來。 “做的工作都是一樣的,我在那邊只能拿900塊,就想辭工過來試試。”
但招聘點的“溫馨提示”告訴她,富士康從5月29日開始暫停招聘普工。
此時此刻,對于富士康2000元“高薪”懷疑、不解又不敢忽視的五味雜陳感,正在深圳,乃至整個珠三角產業界發酵。
“富士康漲薪玩的可能是文字游戲。”東莞市大嶺山鎮鉅同電子廠的副總經理莊立說,“在珠三角,工資成本大幅增長不太可能。我們不會跟風上調工資。”
但另一方面,這一地區此起彼伏的勞工行動,也正將“世界工廠”的“人力成本優勢”沖垮——幾乎在富士康加薪的同時,廣東佛山南海本田工人用歷時半月的和平罷工,換來35%的加薪。效法者接踵而至。
士林電機電子事業群LCD自動化設備事業處中國區營銷副總經理吳志浩表示,“我們也會有加薪的壓力。”
事實上,自2004年原勞動保障部發出最低工資規定的21號令以來,員工薪酬的硬性指標已經在持續提高。今年6月8日,深圳市將當地職工的最低工資標準上調至1100元每月,并實現了特區內外標準的統一。而一個月前,廣東省上調的最低工資標準首次突破了千元大關。
不管出于什么心理,珠三角的企業主們不得不意識到,無論是極端事件,還是工人自覺的抗爭,正合力將珠三角低勞動力成本的發展模式逼向死胡同。廉價勞動力的時代正在加速消逝。
這與地方政府自上而下推動多時的產業轉型殊途同歸,卻也意味著艱難博弈的到來。
重新定價
南海本田工人的加薪抗爭,與富士康安撫式的大幅加薪,一同將整個珠三角推向勞動力合理定價的路途
6月7日,又到了富士康員工領工資的時間。來自廣西的富士康員工羅軍對本刊記者說,以往這個時候,很多人會領錢,然后離開,這個月卻有些特別。
“現在說了加薪,沒什么人走了。”羅軍說。
在底薪加到1200元后,工人加班費也按相應的漲幅上浮。在6月之前,平日加班費是每小時7.8元,周末則為10元。漲薪后,這兩個數字分別提高到10.6元和13.6元。
被調整的不僅僅是工人的錢包。墜樓事件發生后,富士康著手整頓作息制度,要求保證每個工人每周休息一天,并將過往的“三班倒”工作制,調整為“兩班倒”,即白班、夜班各12小時。除去8個小時的標準工時,每班中間有兩個小時休息吃飯,另外兩個小時則算加班。
這種更規律的“自動加班”的安排,比八小時“三班倒”更受歡迎。員工在每天正常上班的基礎上,加上一天周末的班,便達到加班80小時的上限。按上述薪酬調整,每月收入可以比之前多出約600元。
不難預見,如果2000元底薪成為現實,同等強度下,一線作業員的月收入可以輕易接近3600元,與2009年深圳全市職工平均工資3893元相去不遠。
在過往,像富士康這樣位于深圳關外的制造工廠,以外來勞工為主的一線工人的工資,大多壓著最低工資標準線,與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相差巨大。以2008年數據為例,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與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比率為27.61%。
其實,珠三角加工企業的加薪風潮,早在2008年新的勞動合同法出臺后,即拉開大幕。至2010年5月1日的最新一次調整,廣東省最低工資的四類城市標準,均比2008年調整前增長超過30%。
不過,自上而下的“指導價”,仍遭遇“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尤其在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沖擊下,處于困境的珠三角企業更想方設法在滿足最低工資標準上做手腳。
長期調研珠三角和長三角工廠的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對本刊記者說,他在調研企業中發現,有90%的工廠,不論大小,都在給勞動部門和客戶提供虛假人工成本文件。
“工資總數目不假,假的是工作時間。他們把加班工資也算到給客戶看的基本工資之中,而把工作時長改為8小時左右。”劉開明說,一般的工人底薪加上加班費后,都在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之上,作假之后,每年最低工資標準對企業來說就意義不大了,“他們不需要調整就已經超過了最低工資標準。”
這種做法將本應是剛性的工資上漲“悄悄抹去了”。企業利潤增長,外來勞工收益卻不見增加,他們和當地城鎮在崗工人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珠三角的勞資糾紛時有發生。
劉開明在2010年2月發表的論文中披露,2008年,深圳勞資爭議案件達到52140宗,占全國總數的7.45%。拖欠工資、超時加班和不按規定支付加班工資成為勞資糾紛的焦點,其中99%的勞資爭議案件的當事人是外來工。
量變積累終于導致質變。震動業界的是廣東南海本田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下稱南海本田)罷工事件。1000多名南海本田工人用持續18天的和平罷工,對低工資說“不”,直接導致本田在華四家整車組裝廠全線停工,面臨每天2.4億元人民幣的損失。在此過程中,工人與資方數度談判,并最終在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的調停和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常凱協助下,通過民主選舉工人代表的方式,與資方達成加薪35%即500元的協議。
類似的抗議接踵而來。在南海本田工人抗爭期間,南海當地另一家本田供應商發生為時不長的罷工,要求加薪。6月6日,臺灣美律實業在深圳的電子零部件生產工廠也發生持續兩小時的停工,最終以工人基本工資上調16.7%,即從每月人民幣900元提高到人民幣1050元收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