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堅守低倉位 集體踏空“紅七月”
隨著最后一個交易日的結束,市場送別了“紅七月”。盤點整輪行情,基金再次集體踏空。
今天是7月的最后一個交易日,上證綜指縮量下跌10.62點,收報于2637.50點。回顧整個七月,滬指從年內最低2319.14點一鼓作氣,反彈超過300點,不但收復六月失地,交易量也逐漸增加。
回顧本輪行情,社保基金首先入市,在其帶動下,險資、QFII、券商等機構加倉的消息接踵而至,市場人氣頓時增加。然而,公募集金其間一直表現較為冷靜,大部分基金公司依舊維持了穩定的倉位策略,甚至在市場的連續上漲中,出現了通過減持股票再平衡組合的跡象。
7月倉位與二季度基本持平
來自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截至昨日,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8.29%,較二季度末77.48%微幅上漲0.81%,偏股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1.77%,較二季度末71.58%微幅上漲0.19%,平衡型基金倉位未增反減,其倉位從二季度末的66.70%小幅下降至66.29%。
“這意味基金絕不是本輪行情肯定不是基金推動的,”銀河證券分析師劉志晶指出。除此之外,基金還踏空了整個行情。
市場人士指出,無論后市是否漲跌,基金已經錯過了300多點的行情,究其原因,主要因為公募基金的激勵機制是相對排名,比拼的也是相對收益,公募之間集體做多、殺跌現象非常顯著。“如果市場‘逼空’行情依舊延續,基金可能會來接‘最后一棒’。”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基金資產配置策略顯示出并不認同市場的上漲,基金認為市場短期估值合理,不支持市場向上或向下的巨大波動。“市場若受情緒影響出現劇烈波動,基金可能會繼續采用反向平衡策略。”
內部開始分化 嘉實堅守低倉位
不過,基金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隨著A股不斷放量上漲,基金內部也呈現出分化趨勢,一小部分基金已經開始主動加倉。
銀行證券的報告顯示,上周五至本周四,各基金公司的倉位調整策略出現了非常顯著的差異。其中金鷹、國海富蘭克林、華安、興業全球、銀河、易方達和鵬華等共14家基金公司的股票倉位出現了顯著的回升,而中郵、上投摩根、寶盈、大摩華鑫和華夏等10家基金公司的股票倉位則出現顯著的下降。
“這是自4月份市場的大幅度調整以來,首次發現基金公司相互間如此巨大的倉位調整差異。”劉志晶指出,目前基金倉位變化最多的是金鷹基金,上周主動加倉9.02%,減倉最多的則是中郵基金,減倉幅度達7.38%。
大中型基金公司方面,華夏基金減倉4.49%,嘉實則微幅加倉0.70%,博時、嘉實、上投摩根和泰達宏利四家公司平均倉位最低,基本維持在70%以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