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紙化審核下財經印務轉型之旅: “券商之家”榮大入局IR戰場
“找不到戰略投資者,問問榮大IR團隊。”日前,榮大集團發布的一篇文章,吸引了市場關注。
作為證券業務的打印龍頭,榮大曾依靠深耕IPO等領域申報材料文件打印而在金融圈走紅。
然而,伴隨著科創板掀起的IPO電子化、無紙化審核的改革,曾經的打印業務面臨挑戰,榮大亦向其他資本市場業務轉型。
21世紀經濟報道多方獲悉,榮大近年來不斷向金融信披檢索、云協作、招股書內容核查方向拓展,而如今投資者關系服務(IR)也成為其踏足的重要領域。早在2014年,榮大實控人周正榮就聯合多名股東成立了榮大科技有限公司,成為榮大不少新型業務的展業主體。
而伴隨著轉型動作的疾進,這家昔日的證券業龍頭印務企業最新動態的神秘面紗,正在被徐徐揭開。
榮大轉身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一份榮大集團6月份的內部推介材料顯示,榮大在IPO財經印務領域市場占有率高達98%的同時, 其“投行業務咨詢、輔助盡調咨詢、募投可研咨詢、底稿電子化系統”等領域已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
此外榮大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設立分公司,其2017年成立的南京分公司目前主要負責咨詢業務,據其自稱,其再融資研究分析咨詢業務市占率已連續兩年保持行業第一。
上述材料顯示,榮大的IR業務包括企業發行估值報告、行業研究報告、投資分析報告、投資機構邀約報價、投資機構關系常年維護、反路演、洽談會等多達12類。
此外,榮大針對發行階段和已上市公司制定了不同的IR管理業務流程。
例如針對發行階段的業務,榮大需通過訪談挖掘擬上市企業特色,并與投資者、賣方機構進行溝通,并最終實現研報的撰寫和發布,根據其工作目標,其最終將確定40家機構投資者,并編制相應的企業發行估值報告。
而針對已上市公司,榮大內部確定的工作內容將為其匹配多達80家投資機構,并以確定30家意向投資機構為工作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榮大在這份材料中,均將“中小散戶引導”視為工作目標的內容之一。
“專業的IR機構是為公司和投資者雙向服務的,這樣能進一步解決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表示,“但IR業務這些年在國內發展得并不成熟,有時市值管理也容易夾雜機構投資者和賣方的違規問題。這是因為券商賣方機構都是要獨立撰寫報告的,不能受到第三方或公關因素的影響。但如果承諾會有相應的投價報告或研報,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資源轉化?
之所以有信心能夠為一個IR項目溝通如此多的投資者,或與榮大所持有的機構資源有關。
上述材料顯示,榮大資本事業部“鏈接”著榮大二十年積累的客戶資源,包括3000多家上市公司和數千家擬上市公司,此外還有6200多家機構投資者。
“財經印務能和更多上市公司、券商投行乃至機構投資者有接觸的機會,但是否能建立更深的關系,往往取決于是否專業。”一家上市券商投行人士指出,“榮大在IPO等業務的印務上做得非常垂直,但是否能有效聯系這么多市場主體,仍要畫上一個問號。”
而榮大也在上述材料中披露了落地案例:例如新華聯控股和海南橡膠對賽輪輪胎的投資、新疆寶地投資有限公司對天順股份的投資;朱雀基金、陜西金資基金等機構對寶雞鈦業的投資,均成為了其舉例的項目。
在上述材料中,榮大對IR業務進行了報價。榮大針對發行階段的擬上市公司,提供報告撰寫、投資機構匹配及文章發布等三項服務,其中分析文章撰寫數量達10篇,渠道超過100家,而上述三項服務的報價約為55萬元。
“這些年人民幣市場是沒有IR需求的,因為IPO定價是鎖死的,但伴隨著注冊制改革和新股定價的市場化,23倍市盈率鎖定價將會破除,這意味著以后發行人自身的投資價值,以及在路演過程中對自身價值的呈現,對于定價的影響將非常重要。”北京一家PE機構人士表示,“榮大轉型的賽道沒有什么問題,但一家印務公司轉型做IR,未來可能還有更多路要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